20070318
唱衰衰香港 胡恩威
1. 最低與最高
香港的主流建制近年有一種取向,就是把最低的標準當成最高的水平。
香港特區政府就是好的例子,政府興建的大部份公共建築,常常以最高的造價,興建出最差的設計;所指的差不是美與美,而是在功能上也是不能符合標準的。(新天星碼頭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種罪行,因為政府不是把這些寶貴的公共資源,讓香港的設計專業發揮,也不能夠為市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設施。
政府只沉迷於所謂公平公開的制度,而這個制度是不公開和公平的。若是公平公開的話,這些公共建築設計應該是由香港或者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師負責,而不是以價低者得的方法,讓一些劣質設計無限發展。
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是一樣,目標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一些反智的劣質公民。考試制度不是為了尋找最好的學生,而是最會取巧的學生。香港的年輕人經過香港教育制度的洗禮,最後對知識都不會產生興趣;香港的年輕人很聰明,但教育令他們對追求知識有一種錯誤的態度。知識只是用來「搵食」,而不是一種理想的追求。
香港考試的拉Curve制度就是把最低標準當成最高,而大學又以這種標準收生,能夠進大學的香港學生,學習態度都有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他們對所讀的科目都沒有一種熱愛,好奇心和研究能力十分十分之低,又沒有閱讀的習慣,思考能力十分薄弱。
這和中國內地的大學生完全相反。當地大學生大都喜歡發問、閱讀和辯論,雖然有些觀點仍然是十分簡單,但起碼他們會表達和爭論;香港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吃喝玩樂是人生唯一的目標。這個死結要解,首先是廢除聯招制度,讓名院校各設立收生標準和方法,讓更多不同性格和學習態度的學生進入大學。
2. 自我中心
香港近十年有一個特色,就是愈來愈自我中心,一種自我封閉的態度。
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但絕大部分香港人對香港以外的事物都不太關心,所以大部分港式旅行團都喜歡到唐餐館用餐。香港這種封閉的態度來自九七前經濟的空前成功,並以此建立了一種港式文化,所以香港學生無論到那裡留學,大都仍過著港式生活,看無線的電視劇,聽廣東流行曲……等等,所以香港人的國際知識嚴重貧乏,唯一的認識就是名牌時裝服飾,十分單元。
香港政府也是一個封閉型的政府,從前殖民地時期習慣國際事務由英國指揮,港府官員都非常被動,很少接受有關國際事務與關係的培訓。
回歸以後,香港的對外政策出現了一種真空狀態。
特區政府運用殖民地時期那種低層次公關模式運作,像旅遊局、貿發局和香港的公會辦事處,都是一種低層次的公關機構,不能發揮香港對外關係溝通模式。像今次香港出現的非典型肺炎事件,被所有國際傳媒極度重視,電視如英國廣播電台BBC、CNN和日本的NHK和歐美的電視台都廣泛報道;報紙如《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都在頭版面報道,香港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疫埠」。
跟一些從事國際傳媒機構的朋友了解,香港政府並沒有有系統和實質地向國際傳媒,簡述香港目前的狀況,這種處理國際關係的工作,從來都不是港府官員的強項,但特區政府是有必要重新檢討香港政府的對外關係政策和機制。
其實九七以後,被國際社會關心的香港事件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但香港政府並沒有任何正確的對策處理香港的特殊問題。
本來發展一個香港標記是很好的開始,但其過程和結果完全是適得其反,香港的飛龍標記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笑話。
3. 運動
香港是一個不重視運動的城市,只要到香港的學校走一走,便會發現體育設施十分簡單,學校的課程也只重視書本主要的學科。體育只是一種課餘活動,體育老師在學校的地位就是比藝術老師好一點點,都被視為一種閒科。
國際學校當然是另一個世界,體育一向被國際社會重視,只有香港是歧視體育教育。所以香港的年輕人現在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香港雖然有很多公園和不少運動設施,但在香港政府重量不重質的官僚統一管理之下,造成大量的浪費。公園設計成一種密封的石屎假庭園,運動設施也就是不上不落,管理權也不是在專業運動員和團體身上。
農曆年何志平局長提議更多人造草足球場,本應是好的。但是足球從來都是真草皮最好,香港最靚的也是真草皮專業場,若這些球場也是由官僚管理,就是浪費金錢,成效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運動本身是一門科學,但香港政府從來不尊重運動作為一門專業,只視體育為一種康樂活動;所以才會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這個「無肉」的運動體育專業的名稱。
政府若是認真對待運動專業,必須將康文署正名為體文處,確認體育本身是要求多元發展的。
體育裡面有精英運動員培訓,包含普及與社會服務層面的;現在政府過分集中在康樂身上;運動員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年輕人也只把運動當成是一種流行玩意,而不是一種建立於體育精神上的知識。體育本身是由身體出發,但體育本身也是在培養著一種價值觀;群體精神、合作精神、尊重遊戲規則的價值觀,這些都是香港人愈來愈缺乏的。現在是由一種消費自私主義主導,缺乏一種理性的合作精神。
4. 中央冷氣
中央冷氣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香港的中央冷氣系統設計。香港的商業大廈、商場大都是中央冷氣系統,高地價政策導致興建這些建築物的速度過快,整個冷氣系統容易出現被污染的情況。
中央冷氣最大的弱點是很難控制空氣的質素,也浪費了大量的電力資源,像冬天也開著大冷氣,十分浪費。夏天的時候,由於建築設計不重視環保概念,像商業大廈的玻璃幕牆,吸熱多散熱慢,於是會消耗大量的冷氣。
高地價下的建築設計文化,只重視高速建樓,不重視設計細節、用家需要、環保,以及美學上的完整性,過分信賴中央冷氣系統就是十分明顯的例子,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香港人很多的辦公室病都和中央冷氣有關,政府應對此進行研究,但政府的機電工程署的設計水平仍停留在八十年代的官僚心態,像政府大樓的設計也過分倚賴中央冷氣,而近期由建築署設計的政府建築也不重視自然通風。
這種過分倚賴冷氣的文化是不正常的,需要改變這種設計文化。 人人以為建築設計只是美與不美,但建築其實是一個機器,本身有一種功能,「健康」是重要的功能,但香港的建築都是以金錢掛帥,不太重視功能和設計。像香港的房屋設計十分不環保,也不重視空間的質素,高地價實在沒有很多空間來思考設計這回事, 建築興建方式、設計格式和材料運用都十分不環保,導致香港的新市鎮和建築十分呆板,缺乏人氣和社區的感覺,美學上也十分單元,一味雲石假羅馬式桑拿建築,品味十分差。
1. 最低與最高
香港的主流建制近年有一種取向,就是把最低的標準當成最高的水平。
香港特區政府就是好的例子,政府興建的大部份公共建築,常常以最高的造價,興建出最差的設計;所指的差不是美與美,而是在功能上也是不能符合標準的。(新天星碼頭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種罪行,因為政府不是把這些寶貴的公共資源,讓香港的設計專業發揮,也不能夠為市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設施。
政府只沉迷於所謂公平公開的制度,而這個制度是不公開和公平的。若是公平公開的話,這些公共建築設計應該是由香港或者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師負責,而不是以價低者得的方法,讓一些劣質設計無限發展。
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是一樣,目標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一些反智的劣質公民。考試制度不是為了尋找最好的學生,而是最會取巧的學生。香港的年輕人經過香港教育制度的洗禮,最後對知識都不會產生興趣;香港的年輕人很聰明,但教育令他們對追求知識有一種錯誤的態度。知識只是用來「搵食」,而不是一種理想的追求。
香港考試的拉Curve制度就是把最低標準當成最高,而大學又以這種標準收生,能夠進大學的香港學生,學習態度都有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他們對所讀的科目都沒有一種熱愛,好奇心和研究能力十分十分之低,又沒有閱讀的習慣,思考能力十分薄弱。
這和中國內地的大學生完全相反。當地大學生大都喜歡發問、閱讀和辯論,雖然有些觀點仍然是十分簡單,但起碼他們會表達和爭論;香港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吃喝玩樂是人生唯一的目標。這個死結要解,首先是廢除聯招制度,讓名院校各設立收生標準和方法,讓更多不同性格和學習態度的學生進入大學。
2. 自我中心
香港近十年有一個特色,就是愈來愈自我中心,一種自我封閉的態度。
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但絕大部分香港人對香港以外的事物都不太關心,所以大部分港式旅行團都喜歡到唐餐館用餐。香港這種封閉的態度來自九七前經濟的空前成功,並以此建立了一種港式文化,所以香港學生無論到那裡留學,大都仍過著港式生活,看無線的電視劇,聽廣東流行曲……等等,所以香港人的國際知識嚴重貧乏,唯一的認識就是名牌時裝服飾,十分單元。
香港政府也是一個封閉型的政府,從前殖民地時期習慣國際事務由英國指揮,港府官員都非常被動,很少接受有關國際事務與關係的培訓。
回歸以後,香港的對外政策出現了一種真空狀態。
特區政府運用殖民地時期那種低層次公關模式運作,像旅遊局、貿發局和香港的公會辦事處,都是一種低層次的公關機構,不能發揮香港對外關係溝通模式。像今次香港出現的非典型肺炎事件,被所有國際傳媒極度重視,電視如英國廣播電台BBC、CNN和日本的NHK和歐美的電視台都廣泛報道;報紙如《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都在頭版面報道,香港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疫埠」。
跟一些從事國際傳媒機構的朋友了解,香港政府並沒有有系統和實質地向國際傳媒,簡述香港目前的狀況,這種處理國際關係的工作,從來都不是港府官員的強項,但特區政府是有必要重新檢討香港政府的對外關係政策和機制。
其實九七以後,被國際社會關心的香港事件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但香港政府並沒有任何正確的對策處理香港的特殊問題。
本來發展一個香港標記是很好的開始,但其過程和結果完全是適得其反,香港的飛龍標記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笑話。
3. 運動
香港是一個不重視運動的城市,只要到香港的學校走一走,便會發現體育設施十分簡單,學校的課程也只重視書本主要的學科。體育只是一種課餘活動,體育老師在學校的地位就是比藝術老師好一點點,都被視為一種閒科。
國際學校當然是另一個世界,體育一向被國際社會重視,只有香港是歧視體育教育。所以香港的年輕人現在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香港雖然有很多公園和不少運動設施,但在香港政府重量不重質的官僚統一管理之下,造成大量的浪費。公園設計成一種密封的石屎假庭園,運動設施也就是不上不落,管理權也不是在專業運動員和團體身上。
農曆年何志平局長提議更多人造草足球場,本應是好的。但是足球從來都是真草皮最好,香港最靚的也是真草皮專業場,若這些球場也是由官僚管理,就是浪費金錢,成效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運動本身是一門科學,但香港政府從來不尊重運動作為一門專業,只視體育為一種康樂活動;所以才會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這個「無肉」的運動體育專業的名稱。
政府若是認真對待運動專業,必須將康文署正名為體文處,確認體育本身是要求多元發展的。
體育裡面有精英運動員培訓,包含普及與社會服務層面的;現在政府過分集中在康樂身上;運動員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年輕人也只把運動當成是一種流行玩意,而不是一種建立於體育精神上的知識。體育本身是由身體出發,但體育本身也是在培養著一種價值觀;群體精神、合作精神、尊重遊戲規則的價值觀,這些都是香港人愈來愈缺乏的。現在是由一種消費自私主義主導,缺乏一種理性的合作精神。
4. 中央冷氣
中央冷氣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香港的中央冷氣系統設計。香港的商業大廈、商場大都是中央冷氣系統,高地價政策導致興建這些建築物的速度過快,整個冷氣系統容易出現被污染的情況。
中央冷氣最大的弱點是很難控制空氣的質素,也浪費了大量的電力資源,像冬天也開著大冷氣,十分浪費。夏天的時候,由於建築設計不重視環保概念,像商業大廈的玻璃幕牆,吸熱多散熱慢,於是會消耗大量的冷氣。
高地價下的建築設計文化,只重視高速建樓,不重視設計細節、用家需要、環保,以及美學上的完整性,過分信賴中央冷氣系統就是十分明顯的例子,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香港人很多的辦公室病都和中央冷氣有關,政府應對此進行研究,但政府的機電工程署的設計水平仍停留在八十年代的官僚心態,像政府大樓的設計也過分倚賴中央冷氣,而近期由建築署設計的政府建築也不重視自然通風。
這種過分倚賴冷氣的文化是不正常的,需要改變這種設計文化。 人人以為建築設計只是美與不美,但建築其實是一個機器,本身有一種功能,「健康」是重要的功能,但香港的建築都是以金錢掛帥,不太重視功能和設計。像香港的房屋設計十分不環保,也不重視空間的質素,高地價實在沒有很多空間來思考設計這回事, 建築興建方式、設計格式和材料運用都十分不環保,導致香港的新市鎮和建築十分呆板,缺乏人氣和社區的感覺,美學上也十分單元,一味雲石假羅馬式桑拿建築,品味十分差。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