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5

le corbusier-kahn

Doug Aitken: sleepwalkers, Documentation of the exhibition

未學行先學走的港式創意

胡恩威

香港式的創意, 這十多年有著很大的變化. 也是政府重量不重質的後果.

傳統的師父徒弟模式, 已經差不多消失. 被一種官僚控制的教育模式取代. 著重的是所謂程序和分數和數目字, 但實質所學的是否配合學生的條件完全沒有考慮. 我在一些大專院校的教學經驗, 常常面對作一個現像, 學生只關心分數的高低, 而不關心和理解自己應該學些什麼, 學習過程最重耍有娛樂性, 不想付出大多時間, 也不會集中精神去專注學習一件事, 很容易便覺得悶, 以前的學徒制, 著重的是基本功, 基本功除了技巧以外還包括態度. 尊重老師的態度, 對自己有要求的態度, 對自己所學的有著理想的追求.

香港現在的創意, 著重的只是速度上的效率, 所以香港建築物的創意, 不是在空間美感和建築上的技巧, 而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建最大的面積. 師父徒弟那種對質的追求, 在香港是沒有太多市場. 因為取決創意的價值系統本身是不重視創意的. 所以在香港學平面設計的學生, 排字的版面功夫都不好, 因為字体設計是一種沉悶的學習過程, 字體設計未學好便耍設計海報, 雜誌……..字体正正是中國平面設計文化的基本功, 字體本身已經是一種平面設計, 所以中國人以前必需學習書法, 日本平面設計的功力, 就是吸收了中國書法的功力, 再加上對字体設計的研究而成的.

香港現在這種以量為本的教育, 形成了一種末學行先學走的風氣, 平面設計如是, 建築設計電影戲劇奕如是.

20071004

母語教育害死香港

胡恩威

香港政府推行母語教育,害死香港,害死香港下一代。這種用中文白話課本、用廣東話教學的做法,根本不是真正的母語教育,而是怪物,是一些教育官僚和政客的所謂政治正確的害人政策。

英文是香港的優勢,是香港的本,回歸十年推行母語教育,也間接令香港民智大倒退,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天天只在讀港式八卦報紙雜誌、聽港式流行音樂。所以家長用腳投票,送孩子到國際學校或者英文學校。

大家都知道英文重要,找工作好、留學也好,英文一定要好。當全中國都在努力去學英文,香港卻在選擇母語教育這條死路﹗我就是不明白,八十年代我們唸中學,也是英文課本廣東話授課,已經是一種母語教學。唸理科如數理化,那些英文名詞譯成中文,不倫不類。

母語教育導致香港下一代,尤其是中下層的年輕人怕英文,此外只會講港式廣東話。香港的中英雙語優勢慢慢褪色,而精英階層的子女則從小進國際學校,所以只會英文不會中文。

香港的教育政策真的是害人不淺,母語教育把香港的雙語優勢去掉,英文不精,中文也不好,會的只是一種香港人才明白的香港話﹗

語言背後是文化,母語不是一種工具,真正的母語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中國文化教育才是最需要的。學書法、唸四書五經,才是真正的教學重點,才是真正讓中國文化活下去的國民人文教育。但香港那些教育決策者根本不關心,因為他們的子女大都是接受英文教育。

20071003

乘火車到北京

胡恩威

八十年代初的絲路熱潮, 博益出版的《神州行》大熱賣。到中國旅行,揹著背包行絲路成為那個時候年青人的熱門活動。我對中國的認識也是從那幾次旅程開始,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親身的體驗。在北京廣州的火車站,在敦煌的大漠,在上海的延安路上,在長城的城樓上,在蘇州的園林裡面,在四川成都的茶館裡面,在香港的銅鑼灣,在深圳的書城裡面……。

中國的現代化進行了百多年,清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五四的科學民主,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八九年的民主自由到最近的講政治講正氣,國企改革,精力都只集中學習西方的形式與內容身上。近代中國人都認為工科比文科重要,香港的教育以考試成績較學習方法重要。現在大部分的中國「現代化城市」,只會興建西方的高樓大廈,而不理解西方的城市規劃概念,不明西方的規劃的方法及所代表的態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做正確的事比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更重要,都不太重視方法與態度。

所以我們要認識中國,認識中國歷史,認識中國文化,最不應該的是盲目地去認識,回歸有人天天叫著愛國愛港, 但所作的都是一些門面的表態, 這些方法不能達致愛國的效果, 所以我們是先了解認識的不同方法,不同方法反映的不同態度和效果.正如我們參加豪華北京七天遊與揹著背包,乘火車到北京的三十天會得出不一樣的經驗,看到不一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