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5

胡恩威: 發展創意產業 教育先行


胡恩威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現為跨媒體文化人,多年來從事劇場及多媒體創作、文化政策評論、藝術教育、建築設計、電影劇本等工作,他自1988年加入進念.二十面體,現任該機構的行政總裁。自80年代起,他積極參與藝術評論、文化政策研究、城市發展等活動,06年獲政府委任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轄下之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成員,今年又獲委任為經機會成員。他亦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意教育委員會委員,積極推廣藝術教育。
特首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將重點放在發展六大產業,追溯政府首次提出六大產業,是今年4月特首主持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下稱經機會)第四次會議後發表的措施,目的是發展本地中長期經濟機遇。身兼經機會成員的跨媒體文化人胡恩威認同政府發展六大產業的建議,不過他認為《施政報告》所提出的六大產業發展方向不夠深入,若要有效地發展知識型產業,當由教育入手。作為本地創意專才的一分子,他認為政府應善用社會的自由空間,既培育創意人才,又要教育公眾,營造合適的生態環境,這才是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下稱創意產業)的出路。

本身從事劇場及多媒體創作超過20年的胡恩威認為,香港社會獨有的自由空間,是發展本地創意產業的最大優勢。「相對地說,香港有言論自由,創作上少了很多掣肘,例如內地政府對歌詞、劇本都有審查的機制,反之香港沒有事先審查,這為創意人才提供很大的創作自由度。足見在發展創意產業上,香港已有適當水土,尚欠政府為這片水土所準備的養料。

有知識才有創意

縱有自由的創作空間,但胡恩威不諱言,現時欣賞舞蹈及藝術性較高的舞台劇的觀眾比以前少。「現時在戲劇方面,只有搞笑及愛情喜劇才能吸引觀眾入場,而舞蹈表演的觀眾流失更為明顯,由於舞蹈是與抽象思維相關,香港教育又不著重文學和藝術欣賞,觀眾又怎會懂得欣賞呢?」因此他認為要有效發展創意產業,當從教育及科研入手,這就是他一向強調的——「有知識才有創意。」

創意是長遠投資

胡恩威表示,在經機會「文化及創意產業」(下稱創意產業)的3小時小組研討會中,不同的委員均提出「教育」這兩個字,足足有成70、80次,足見不少委員都明白教育對發展創意產業的重要性。當時他曾指出,現時香港的藝術教育不是必修科,只當作課外活動,但很多國家已把藝術當作必修科,所以香港在人才及觀眾培養方面較為薄弱,加上香港大專教育較倫敦、紐約及其他國家與地區,在量與質方面都還未如理想。

他指出,韓國本身有7,000萬人口,共有700多間電影、電視學院和學系;香港有700萬人,按比例計,應該有70多所才對,然而香港至今仍只有香港演藝學院。他又指,倫敦、紐約有很多藝術學院,學生不為金錢而學,他們想學甚麼藝術範疇都有,可是在香港,學生只是為未來賺錢求生而學,而不是為興趣而學。

他進一步舉例說,韓國在80年代已經投放資源來培育創意人才,因此現時市場上出現很多大型韓國品牌,如Samsung、LG等,由此可見,發展創意產業實屬一項長遠的投資。「創意產業可結合工業來發展,如韓國品牌Samsung花了20年時間來建立品牌,過程中要培育一些具備設計技巧及美學觀念的設計師,須知道要訓練一個人的美學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做得到,政府需要作出長遠的投資。」

從教育入手 營造文化環境

創意產業涵蓋範圍甚廣,包括表演藝術、設計、出版、電影、動畫、網絡遊戲……等等,胡恩威認為政府須了解每一個行業的生態環境,才可以知道如何協助各行各業的發展,他以表演藝術為例,該行業的生態環境可以包括由紅磡體育館的演唱會以至一些商業的演出,由1萬個座位至200個座位都有,或是在酒吧聽爵士樂都有;有些團體需要政府補貼,如管弦樂或芭蕾舞等屬於high culture的演出,有些則可以依靠票房的商業模式運作。

不論屬於創意產業內的哪個行業,他都強調要由教育入手,即是培育創意人才及教育觀眾,從而為業界創造合適的生態環境。

「要有良好的教育政策才能帶領市民追求文化,從基礎教育來令到學生對文化藝術產生興趣,以致追求有品味的生活,這樣將來的聽眾、觀眾、受眾的數量才會增加,才可以推動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為業界營造合適的生態環境。」

為支援業界,政府於6月成立「創意香港」辦公室,並推出一系列計劃,包括:「設計智優計劃」、「電影發展基金」、「電影貸款保證基金」、「創意智優計劃」等以助業界發展及拓展市場。不過胡恩威認為這是不足夠,他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專責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局,這樣才能表現出政府有心去發展創意產業。

要為六大產業找定位
胡恩威認為《施政報告》的著眼點始終放在土地運用方面,政府未能提出深層次且具針對性的措施,因此他表示十分失望。「六大產業本為知識型產業,要有效地發展知識型產業,就要得到教育及科研的配合,而不是撥地了事,重點應該放在為六大產業尋找定位,並創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生態。」他以創意產業為例,如果政府有意將本地的創意產業拓展至全中國的話,就要幫助業界培訓人才,以及打開內地市場才行。

他強調,六大產業並非救助本地經濟的特效藥,而是需要時間來烹調的藥材,所以政府不能心存「賺快錢」的心態,以增加土地來發展產業,否則便變相成為以六大產業作包裝的地產產業。


樓價太高阻礙文化發展
胡恩威表示六大產業是用來豐富市民的生活,而市民能夠安居樂業才能為產業提供理想的發展空間及社會氣氛,換言之,安居是發展產業的基本要素。可是近月來本地樓價一再攀升,他直言樓價太高,加上生活緊張,以致市民太多焦慮,難以安居樂業。既然基本條件也符合不到,又怎能空言發展產業呢?

但他認為經濟與文化並不呈現對立的關係,也不存在很大的矛盾。「文化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要有文化作基礎,社會及經濟才可以持續地發展。」
The Heart of Bach

20091028

人文西九還是「搵食」西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4]

胡恩威

致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司長:

唐司長,你好。數周前,本人所屬藝團進念‧二十面體接到一家西九管理局委託的顧問公司來函,表示其正就香港表演藝術項目及場地的市場進行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訪問的內容方向,我團要求顧問公司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予作接受訪問前的準備。顧問公司及後傳來一份「討論指引」,列出了訪問預期涵蓋的範圍和相關的問題。但是,「討論指引」卻只有英文版本,而當中的問題更反映顧問公司的研究竟全是以商業角度來考量,完全漠視司長提出的「人文西九人民西九」發展理念,實在令人費解,故望司長仔細思量並作出回應。

只是研究西九「賺錢」能力?

仔細看看這份只有英文版本的「討論指引」,甚至發覺這項以關於「香港表演藝術項目及場地的市場」為名的研究,其實只是集中研究西九的「賺錢」、「搵錢」能力,而就針對如何提升大眾的文化賞析力,培養藝術家,擴大觀眾群這些更關鍵的部分卻絕無提及,令人驚訝萬分。「討論指引」的字裡行間充分反映顧問公司看待西九如「搵錢」工具的思維,關注的是藝團有關「YourCustomers」,「subscriber」的情況,以作為有關西九市場的參考。

「Customer」即是顧客,到商店買東西的人才稱作顧客。難道西九是商店?是商場?是大型娛樂區?為何顧問公司的思維會把進入劇場的觀眾等同(具消費力的)顧客?顧問公司的市場研究單是傾向藝團和場地所能涵生利潤的能力,強調的只是「商業市場」,只是「顧客」而已。再者,顧問公司研究西九文化場地的方向不應集中於從「需求者」方面出發。文化藝術是應由「供應者」來帶動,即由文化藝術工作者創作和規劃節目,吸引觀眾參與和欣賞,創造需求,建立市場。但如今西九連最基本的定位也沒有,顧問公司在「討論指引」中卻問及西九應設有哪一些場地、市場和觀眾對發展文化場地/項目扮演甚麼角色,這是沒意思的,這是否意味西九根本不是發展文化而只是用來「搵錢」?

誰來培育藝術家和觀眾?

若政府真的希望發展文化,帶領香港由從前所謂的「文化沙漠」這初階,發展至其他先進城市如倫敦、紐約的多元文化,政府和西九管理局現時最要做的是提升文藝教育的質素,提升人民的素質,繼而拓展文化市場。本人希望唐司長能用心檢視西九現時的發展方向,並懇請司長回答以下問題,以說清楚政府和西九管理局如何言行合一,切實推動發展「人文西九 人民西九」,謝謝。

問題一:唐司長在《人文西九人民西九》一文中強調「軟件的配合是西九成功與否的關鍵……即將實施和研究中的舉措,集中在培育藝術家、擴大觀眾群、加強藝術教育三方面」,請問司長說的「培育藝術家」和「加強藝術教育」是由哪一些政策局或機構負責?有關的項目預算一共是多少?具體來說,「培育藝術家」和「加強藝術教育」的工作是如何執行?司長說的「藝術家」確切是指哪類藝術人士;加強藝術教育予哪些人?有否就培育人才制訂指標?若有,那些指標是甚麼?

問題二:顧問公司現正進行的有關表演藝術項目/市場研究,其方向反映了西九的發展是由市場主導,加上政府和西九管理局至今仍未就強化文化軟件的工作例如培訓文藝人才作實質的承擔,請問司長是否已打算將西九商業化、走向發展文化的低俗路?請司長交代西九真正的發展方向。

問題三:政府多次強調發展西九是硬件軟件兼重。但如今所見,西九管理局成立近一年,文化軟件的部分例如西九的定位和節目策略發展方向卻仍未形成,請問原因何在?若司長真的重視西九的軟件規劃,為什麼在規劃西九之初至今都未曾認真聆聽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專業意見?倒過來卻委託不熟悉本地文藝發展的顧問公司展開市場研究,作為決定西九場地定位的重要參考?若西九的規劃發展嚴重欠缺本地文藝專業的參與,將來落成的西九怎能有公信力?胡恩威謹啟

20090526

人文西九人民西九?

人文西九人民西九 ?

唐司長,你好!


讀過了唐司長兩個多星期前在報章發表的文章《人文西九人民西九》,當中提及到的西九六大願景和列出的(即將實施和研究中)的十多項舉措,本人認為都是一些方向正確的原則性重點。但是,本人更關注的是那些措施將如何落實執行。政府或唐司長有否就那些方向可取的舉措構思周詳的執行方案?


在唐司長文章的末段提出的多項應對加強文化軟件的舉措,雖然都是圍繞着「培育藝術家」、「擴大觀眾群」、「加強公眾藝術教育」的方向,但卻沒有附以具體的執行綱領,諸如該些舉措是由哪個部門哪個組織負責、會以怎樣的形式準則、基於哪些檢討和問責機制執行,以及清楚列出各項舉措的執行時間表等。


有關西九的討論已輾轉多年,如今各項針對其發展的舉措只是娓娓道出,卻欠缺具體封行細則的表述,唐司長,大家怎能不擔心這只會可能是「講一套做一套」呢?


以下是本人細閱唐司長提出的多點加強文化軟件舉措後想到的10點問題,請作為西九管理局主席的唐司長逐一解答,好讓市民大眾也可更清楚了解西九的發展進程,以作更具建設性的評議和審視。


問題1.

就「強化公眾藝術教育」,得悉現時教育局、民政局、康文署,以致各大藝團都會做一些此類工作,政府有沒有就各方的工作作出清晰的分工?政府如何協調各部門和組織的工作?政府有沒有制訂具體的藍圖訂明強化公眾藝術教育的政策、列出哪單位負責哪方面的藝術教育工作?


問題 2.

跟前題同出一轍,就司長提出的措施「發揮香港藝術節的品牌效應」,政府各部門將如何協調推動呢?民政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或其他相關組織會否就此有一些分工安排?若有,司長可否交代具體的周詳計劃及期望達到的目標?


問題3.

就「支持藝團和藝術工作者赴內地和海外演出、參展、交流」,政府會在哪方面作出支持?是財政資源上的支持還是交流網絡拓展方面上的支持?若是財政上的支持,政府的預算是多少?有沒有設立交流次數、海外演出參展次數的上限?若是拓展交流網絡的支持,可否交代具體的工作時間表?

問題4.

就「將更多文藝活動帶進地區和學校」,唐司長這裏所指的文藝活動包括甚麼?政府安排哪些組織負責推行此項措施?是安排藝術團體定期到社區會堂或學校表演、教授文藝相關課程?還是由康文署和區議會組織活動?政府有否預留相應的資源予負責組織,並同時清楚訂出他們須作的工作?


問題5.

就「為年輕藝術工作者和中小型藝團物色表演場地並提供資助」,政府過往規劃土地用途時,是以哪些準則衡量地點是否適合發展成藝術表演場地?現時有沒有一些地點已在政府考慮之中,擬作為予年輕藝術工作者和中小型藝團的表演場地?若有,選址是甚麼?政府何時完成物色場地的過程?及將如何資助藝術工作者和藝團租用藝術表演場地?


問題6.

就「新高中學制引進更多元的藝術學習機會,並加強對藝術教師的支援」,新高中學制明年便會正式推行,直至現在,政府對藝術教師作出了哪些具體的支援?有沒有檢討成效?政府未來又會如何協助藝術教師適應配合新學制?會否對老師提供特定的培訓?若會,培訓課程的內容是甚麼、由誰負責制訂?


問題7.

就「檢討演藝學院的定位」和「增設學位和培訓職位,專門培養藝術行政人員」,首先請問已說了至少兩年的演藝學院定位檢討何時才會有結果報告?負責檢討演藝學院定位的人員是怎樣產生?他們擁有甚麼資歷、會根據哪些準則作檢討?請政府馬上交代檢討演藝學院定位的進度;另外,在主要培訓藝術人才的學院定位還未完全清晰時,政府憑甚麼準則釐定向哪些學院增設藝術相關的課程學位、並確保課程可真正培育文藝人才?


問題8.

就「鼓勵個人和商界贊助藝術」,政府將推行哪些實質的政策或措施鼓勵個人和商界贊助藝術?在現時還未有相應的法例如博物館法的配合下,政府如何締造一個可信賴的投資環境吸引個人和商界贊助藝術活動?請唐司長說明具體的安排。


問題9.

就「進行政策研究」,唐司長所指的政策研究包括哪些範疇?政府現時有哪些研究項目是針對強化文化軟件?該些研究是由誰負責開展?研究的經費是多少?為期多久?政府有沒有就文化發展訂立長期性的政策研究計劃?若有,投放的資源是多少?


問題10.

最後,請問政府如何確保提出的舉措是由具資格的文化專才來執行管理呢?政府現時有沒有制訂評估負責文化相關政策的官員是否稱職,以保證文化工作的管治具質素?


美其言「人文西九人民西九」是不足夠的,現在大眾期望的,是司長可領導各部門有系統、有計劃地執行各項推動文化軟件的政策。故此,本人十分期待司長對以上的問題可作出詳盡的答覆,謝謝。


胡恩威

20090517

街道研究

街道是城市的形式,每個城市均有自身的街道格式,紐約的打格子模式,像數學的橫直表格,直是avenue大道,橫是以阿拉伯數目字為結構的街,紐約舊城一帶是不規則的街道棋式,是典型早期西方城市的格局。紐約的路很易走,找對橫直位置便好了。街的長和闊度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生活模式。倫敦的街道格局也是不規則的交錯連橫,因為是老城,老街小街特別多,像迷宮,倫敦城市特色是那大大小小的廣場square,早期的城市均以廣場作多用途公共空間,經濟的市集,政治集會,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香港也是一個街道城市,但這十多年的城市規劃和舊區重建本身是沒有街道觀念的,新市鎮是沒有街道只有一個一個自我中心封閉式的商場,像天水圍將軍澳,街道是開放的外向的,商場是內向的,總是會一個大業主控制的,街道是一種真正的公共空間,但香港的舊區重建就目的不是優化街道,而是要把街道消滅,把香港舊區的街道文化和以小商戶為主導的方式,完全改變為大大財團完全控制,香港因此失去大量宝貴的舊區特色文化,不單止是舊區重建,整個香港政府的各項改策,運輸偏旦港鐵消滅單車,一條又一條高架高速路,不發小販牌,消滅大排檔,都是要把街道消滅,這是英國人高地價政策留下來的惡是老城,老街小街特別多,像迷宮,倫敦城市特色是那大大小小的廣場square,早期的城市均以廣場作多用途公共空間,經濟的市集,政治集會,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香港也是一個街道城市,但這十多年的城市規劃和舊區重建本身是沒有街道觀念的,新市鎮是沒有街道只有一個一個自我中心封閉式的商場,像天水圍將軍澳,街道是開放的外向的,商場是內向的,總是會一個大業主控制的,街道是一種真正的公共空間,但香港的舊區重建就目的不是優化街道,而是要把街道消滅,把香港舊區的街道文化和以小商戶為主導的方式,完全改變為大大財團完全控制,香港因此失去大量宝貴的舊區特色文化,不單止是舊區重建,整個香港政府的各項改策,運輸偏旦港鐵消滅單車,一條又一條高架高速路,不發小販牌,消滅大排檔,都是要把街道消滅,這是英國人高地價政策留下來的惡果!

20090503

電影的質素是取決於電視

電視的角色很重要,它不僅影響市民的價值觀,亦是傳媒的龍頭,它可培育明星、以致音樂出版等多項創意產業,牽連甚廣。例如,電影的質素是取決於電視,電視理應為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技術人員作培訓所,但香港的電視多年流水作業,培養不到人才,輸出創意產業的軟件人才配套。要改善電視的節目質素,推動資訊自由及多元,以致為創意產業灌輸人才,檢討廣播政策刻不容緩。首先是更新發牌制度,其實香港的市場並不少,我們實在是有需要改善現時傳媒產品單元化,壟斷的局面,引入多元,開放頻道,以免大氣電波被浪費。其二是傳媒要重新定位,取消跨媒體擁有權的限制服務區域性;其三是政府應著手培訓廣播人才。最後,政府在制訂廣播政策的時候,應連繫本港電訊、廣播、文化工業的結構和市場,進行宏觀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提出一套長遠的傳媒政策。

若負責廣播政策的官員/人員質素不夠,一些在廣播政策中的基本原則也會難以體現,導致我們現時傳媒十分單一化、走向低級而不是多元化的結果。由於本港的廣播未合時宜作適當的支援,令傳媒的發展湧現著危機。傳媒發展萎縮內向,不夠多元,不但影響了我們的選擇,也會直接影響言論自由的質素。在民主社會中,由不同的競爭對手擁有資訊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但現時的發牌制度令傳媒只集中由一、兩間企業支配,這將會嚴重影響本地的資訊自由,令內容單一化;而傳媒亦容易變了政府的喉舌、只是靠落廣告,而不是跟著市場規則運行。

20090428

太多成龍

胡恩威

成龍關於中國人要管才不亂的言論, 先不要管是不是心直口快又或者是什麼無心,那是一種不可能有結論的討論。成龍的說法其實並不新鮮,那是典型怕事小商人的心聲, 以為只要表面太平,沒有反對聲音,就是好了,這種一箱情願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反智心態。香港台灣太自由,所以亂 ? 香港和台灣現在亂在那裏? 桃戰權威就是亂嗎 ? 台灣過去幾年的各項社會運動有沒有破壞台灣社會的安定?民進黨沒有當選台灣有沒有大亂 ? 成龍認為香港台灣亂在那裏? 用陰謀論我們會說成龍要給大陸貼金, 潛台詞是大陸沒有太多自由,所以沒有香港和台灣的亂, 但中國真的不亂嗎 ? 台灣和香港是明”亂”,中國是暗”亂”,香港和台灣的政洽制度透明度高, 所以好與不好也可以比較容易見到, 中國內地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國地方大,亂像在不同區域也不一樣,這些道理都知道, 因為成龍是大人物,這種言論當然是被傳媒大做文章,一面指責成龍不對, 但也是把成龍當作陳冠希那樣暴民式指責, 成龍這種言論也是自降身價, 不合身份, 身為”國際巨星”見個世界見個世面,理應有些智慧之言,這種”街佬維國阿伯之言,真的有失身份。當然若我用佛洛依德潛意識分析成龍心態,那太多自由所以要管其實是成龍大哥生性風流的自我反思, 成大哥自身太自由了所以私生活都有些亂,要管一下才不會出亂. 這也是有些典型功利的夫妻之道,”當妻子不可以讓丈夫有太多自由,不然一定會亂! 政府和人民的關係不是男女關係, 政府要”管”人民和人民有沒有自由沒有關係, 人民質素高政府素質高才可以把人民”管”得住,中國的困局是,人民素質偏差太遠,香港台灣的能人異士太都只從商可只為自己利益服務,很少從政為公眾做事, 所以政府管治人才水平平均不高也是事實,從政人仕平均水平低也是事實,歐美教育和社會制度比輕有些分流,商界也有的人願全識從政。日本韓國這些亞州國家也有自身培育政治政府人才的布局,香港和台灣的政冶和政府人才培育,根本無人關心, 如何吸納人才從政也是缺乏深刻的分析。陳水扁這個個案也是民碎主義下,別無選擇的結果, 中國是政治先於經濟,所以總有人才是在黨和政府系統裏面,在不久將來中國也是政治制度集權,經濟人才也會被政治吸納,所以中國的政治管治能力是有的,香港台灣正正是相反,經濟不需服從政治,經濟具成就的能人也只會當政府顧問,不會全職問政執政。現在政府沒有機威是因為政府管治能力低,而不是單單有太多自由。

成龍大哥的那個“大哥”也是來自那種江湖味道,江湖也是自由人的世界,沒有自由也不是江湖了,成大哥這些年都喜歡像叔父輩那樣教訓人,但說一套做那一套也是光天化日人人看見,成大哥真的關心香港臺灣也許應該去上上政治課,知道多一些政府具体的運作, 也許會對”自由””太自由”會有多一些體會。

20090404

自己查自己

香港樹木政策的落後早在十多年前己經先後已有香港學者專家提出,落後的重點在於政府內部沒有 任何真正受過全面樹木植物學訓練的樹木專家, 那個由唐司長領導的樹木小組,也是要出人命才願意做些門表”程序”儉討, 而不是全面的樹木政策大改革!那個小組都是清一色的官員,都是程序專家,而不是以”樹木”知識為本的專家。政府要馬上做的是全面改革目前“白痴”的樹木保育體制,引入真正樹木專家,才是對正下藥,現在政府是自己查自己,根本是浪費時間. 為什麼不邀請港大的詹教授,作個全面研究,研究目前政府和樹木有關的決策制度, 專業人才培育和政府分工問題,自從兩個市政局廢除之後,香港的巿政越管越差,食環署康文署嚴重落後,公園政策,文藝政策,垃圾處理,樹木政策,小商販政策越來越“官僚”,這次樹木人命事件的整個過程,完全暴露了目前政府制度混亂權責不清知識不足意識不強的困局,現在唐司長自己查自己也像董特首那時查沙士一樣,出來的也是一些官僚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序改革建議。這次政府的麻木不仁再次說明改革公務員制度之必要和重要。現在的通才政務員三年調任一次根本不能應付目前香港發展之需要,不考的是政治問責局長也不是專家,負責樹木的康文署署長也無需因此而受處分或調識,無人問責,無人負責 !!

20090302

你個度

香港廣東話口語的"你個度"和普通話"那話兒"意思相同, 都是字面"正常"暗意帶著和那個男性性器官有關,"信吾信我打爆你個度?""Miss 時,拒打我個度""我個度好痛?""你個度係邊度?",除了"你個度"還有"你條野""你枝野" "好長好粗。"這種"意識不良"的市井術語, 文字上沒有什麼"不雅",但也是意淫,有些是具像的, "食蕉"本身也只是形容吃香蕉的行為, 但"食蕉"的食和蕉,食的蕉當然不是指"香蕉",而是指食"你個度", 用"食蕉"兩字來罵人也是很常常聽到,"食蕉啦你!""食蕉"給合"啦你"才順口有力 ,還有"正唸樣"不是說你的樣貌像在思考(唸野) ,而是在罵你的樣貌像"個度", 唸樣曾經是小學生學習光明正大"講粗口的主要名詞", "唸野個樣"就係唸樣啦! "正唸樣"和"正契弟"都是罵男人常用的三字詞, 罵女人的都是和"雞"字,"臭"字有個共,"正臭X",X這個X通常都是和西方的"西"字有關。門裏有個小字, 西字, 能字都是廣東"粗話"主要動詞形容詞名詞, 但門中有日,有月,是很雅的間和閒,空間的間,空閒的閒, 小聰明的用"像型"文字分析, 門中有小的門, 可能不是指"門",而是一雙腿,"小"是在兩腿之間, "小"就是"那話兒"的形像, 而不是大小的小。

20090220

公信力第幾報?


自稱公信第一的大報頭條,把石峽尾報導成一種公共資源浪費,大大隻字七成無人!好像文化創意人又在占香港人的便宜,記者去了三次,還是農曆新年前後在放假期間去採訪,便下結論說空置無人,我以為真的是七成無人租,馬上通知一些設計師朋友,去信政府求租,一查之下己經滿座租滿了,不知公信力第一報說的無人七成是什麼道理?還有的是公信力第一報有沒有先好好研究創意產業園是怎樣運作,以一種十分膚淺的手法去提出指控文化工作者浪費公眾資源,五元一尺是平是貴也應要比較一下同區和其他區的斤租金水平。香港主流傳媒不尊重和不喜愛文化是現况,不可一日改變,但新聞尊業操守是十分重要,公信力第一報這樣粗糙的採訪手法,何來公信力?當然又可以大大聲以傳煤監督的理由,去找新闐來做。
新聞自由是應該建基於新聞專業的操守,香港傅媒最近十多年是走火入摩,狗仔八卦,小報扮大報,大報小報化,起題要激要爆,用字充滿語言暴力,沒有分守也沒有修養!記者採訪手法沒深度,先有結論再找方法去"証明",公信力透明度自由民主都是利用。過年時份沒太大新聞,要弄些大新聞也許是原因,但太過份了。公信力第一報變第尾了。





20090215

義氣與正義



中國人的義氣觀念和西方的正義很不一樣,三國的義氣是建立是人和人的關係,我和你是朋友的話,你做好事壞事也要支持到底,朋友被剎就要好像張飛那樣不顧一切的去復仇,這是來自三國演義的一種義氣觀,也影響著中国人的行為價值,尤其是以義氣制約著低下階層的道德價值,中国幾千年從來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的”法律”制度,社會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制約系統,知識分子的儒,低下階層的義,其實就算是革命一百年後的中國,儒和義仍然是管冶中國的價值系統,就算是有了全民投票民主制度的台灣,人民的價值行為也沒有進入一種法冶的正义觀念,一切都回歸到一些义氣觀念。其實義氣觀念好像很祟高,但背後也只是一種利益交換,沒有什麼原則可言。原則是可以隨時改變,但關係才是永遠不能改變。正義正正是關係的相反,大義滅親在西方是正常之事,但放在中國社會那是非常沉重的一件事,在新中国皇幸制度沒有了士大夫沒有了地主沒有了,但老中国的關係價值系統仍然存在,所以中國仍然是一種封建制度,因為個体的行為仍然是被關係制度控制,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這種價值系統下,是不是真的能夠推動西方式的民主和法冶?中國式的民主和法冶又應該怎樣在關係文化中發展?


20090208

京都的安靜

胡恩威

日本朋友告诉我京都是分手后一个人旅游的地方, 治疗情伤也好, 又或者是单身一个人体会一个人的安静, 安静是京都的。就是在人头涌涌的市中心,也是安安静静的。大大小小的寺院和老店,一个人安安静静在看在听在喝一杯茶一杯热热的咖啡。冬天下雪的时候,由东京出发坐火车看着那些雪那些布满白雪的大山小山,在阳光下这些白色的雪显得特别的白,像在梦境里面的白。慢慢穿过一条又一条黑暗的山洞, 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白雪山景。最后到了那个完全不像京都的京都火车站。这个八十年代带点后现代风格的京都火车站, 有点像日本科幻卡通片的太空基地, 一个很大很大的空间,也是非常安静的火车站。京都的下雪有时比樱花更美丽,在房间里面看着那些白白的飘雪散落在那个小小的庭园里面,安静地读书也好,脑海空无一物的感受那种白色的安静. 京都的木屋小旅馆, 泡泡热水浴, 安静地呼吸着.打开小窗,零下的空气和热水的空气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白烟,飘着飘着。 樱花三月的京都的热闹也是安静的,在那些小河旁边的樱花之树, 在布满一个山头的樱花开遍.不同的樱花之色,粉红,浅浅白里透红的红, 风吹着花在舞动,遍山的樱花和树和风在静静的呼吸,找一个山头去看更一个山头的樱花。 安静的京都.
《華嚴經》 2007 精華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