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1

後皇后時期的香港政治與管冶

胡恩威

天星皇后引起的保育議題反映了曾班子面對的困局, 這個困局不是走入群眾便可以解決, 不是依靠政治公關便可以消失. 這個困局來自目前落後的公務員體制, 上至政務官下至署級的專業職級公務員體制, 在九七前後均沒有進行體制更新, 情況好像一部多年沒有upgrade的電腦, 伺服器速度仍然是386的水平, 硬盤記億體不足, 作業系統仍然是視窗98, 這種格式根本不能應付九七後港人治港的需要, 董先生的種種施政失誤, 正正由於董特首並沒有先處理好公務員系統的素質問題, 強行要求公務員體制執行一些需要高度知識密集的工作, 如一系列的xx港yy港, 公務員在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 政策研究支援和決策體制配合下, 擋機的情況必然出現.

保育本身是高度知識密集的工作, 需要具備歷史, 建築設計, 城市規劃與及社會人文科學的知識. 保育本身不是非黑即白的香港式地產發展, 不是單純運輸功能道路規劃. 而是需要結合不同元素和條件決定的. 目前香港政府過份重視運輸效率和地積比率的數目字設計哲學, 是在殖民地時期巳經建立, 早在七十年代的殖民政府, 己經大規模地進行填海與及任由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以地產發展為被清拆, 英國人沒有把其優良的古物保育政策, 傳受給香港政府的公務員系統. 由尖沙咀火車站開始, 一系列具保留價值的古建築和舊社區在香港慢慢消失, 中環的香港會, 郵政總局, 銅羅灣的利舞臺, 九龍的九龍城騫…… 與及一系列的老電影院都是在殖民地時期被清拆的. 清拆天星皇后和大量填海的決定早在九七前已有定案. 當時的中英政治角力與及親中派民主派的空洞政治爭議, 港人在九七前對九七後幻得幻失的社會狀態, 地產泡沬的短視心態. 規劃和古物保育都沒有太多人關心.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 “為何回歸十年以後才出現種保育和規劃的社會運動?" 這些運動正好說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治意識開始抬頭, 香港人開始對一些超越短期經濟效益的政策有更大的要求. 過去過份重視地產發展的偏激規劃模式, 大量填海 大量引起空氣不流通的屏風樓出, 老社區的消失, 己經引起不同階層的關注和不滿. 對於習慣了單一效率規劃的特區政府, 面對這種多元價值的社會要求, 是有點不知所措. 目前政府的公務員團隊(規劃署運輸署)與及公營機構(如市區重建局)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處理未來一系列的大型舊區重建(觀塘旺角)和大型發展(舊機場西九龍). 反觀星加坡的城市規劃和文物保育體制, 早在八十年代巳經進行革新, 古物保育方面停止了舊區與古蹟清拆, 引進了倫敦式的保育政策和體制, 並有系統地培育古物保育的規劃設計和維修人材. 在城市規劃方面更以綠化城市為主導思想, 今天的星加坡城市規劃正正是以人為本的人文規劃模式, 新舊並存, 高低有序, 這些成果獲得了星加坡社會和國際的認同. 近年多次被國際傳媒選定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優質城市之一.星加坡的規劃改革經驗和成就, 正正是香港需要借鏡和參考的.

星加坡和香港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並不相同, 盲目跟隨星加坡的造法是不太可能. 但星加坡重視規劃和保育人才的培育, 重視各類與規劃保育有關的研究, 是香港需要學習的. 這正正是香港政府目前最弱的一環, 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走進群眾的姿勢容易, 但沒有說服群眾的實際知識, 只會激發一些情緒化的反應. 這正正是目前曾特首需要反思的, 政治公關是重要, 但沒有實質改善施政素質的具體措施, 更多的政治公關只會帶更大的反彈. 星加坡的政治隱定和社會和諧, 不是單靠強權政治, 不是單靠李光耀一人的長官意志, 而是透過對具備專業知識和現代管理的公務員團隊建立的.

香港在九七前後, 政界只重視一些政治道德的議題, 商界只重視一些短期的經濟利益, 民間缺乏實際的執政經驗, 導致公務員系統缺乏改革的動力, 公務員自身也缺乏自我完善的意識和動力, 造成目前香港出現了一個非常落後的公務員體制, 香港公務員的優越性其實巳經不存在, 香港人必需面對這個現實, 並應正面處理這個困局. 香港的規劃和保育正好提供了一個改革的機會和試點.

保育與政改好像是兩碼子的事, 但細心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 政改要處理的不單止是普選時間表的問題, 而是怎樣的政治制度才能提昇目前香港的落伍的執政體制. 而目前的政改討論, 泛民的見步行步普選觀以為普選可以解決目前的施政困局, 這是不負責任的策略, 民間的冷漠反應也說明泛民的困局. 而一直被認為是沒有選票的保育議題所帶來關注, 正好說明香港的政治巳經由政治道德主導走向為具體的施政素質議題. 這也是港人治港的一次意識提昇. 未來的香港選舉文化, 是具體的政策之爭, 而不是以前的政治道德口水戰.

20070806

創意教育

胡恩威

正常的教育体制, 必然會把創意納入在教育裏面. 香港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把創意排拒在其正統教育系統之外. 所以香港的教育沒有把美學有關的學科納入為必修科, 音樂美術表演藝術都成為閒科, 故此大部份香港年青人嚴重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藝術經驗, 對藝術的無知引致了對藝術的誤解, 認為藝術是隨意的, 完全主觀的. 這種誤解也引申到”創意”之上, 香港人常常喜歡用”天馬行空”來形容創意, 而不知道在”天馬行空”之前是需要有基礎的, 創意是透過練習學習和思考培養的.

藝術正正是培養創意的土壤, 藝術本身是一種既抽像但又十分具体的過程, 有技術和技巧, 有思想和分析, 技巧是具体的, 思考是抽像的, 畫一幅畫需要技巧, 但技巧所產生的視覺效果, 包含著抽像的主觀價值. 創意的創和意, 創就是一種具體的行動, 意就是和腦部思想有關. 文字和語言是思想的一種材料, 香港的語文教育只著重所謂的應用的文法教育會話教育而忽視文學教育, 文學本身的不同文体, 如詩歌, 劇本, 散文, 小說, 都是由人以不同的文字技巧結合思考的意念創造出來的, 像唐詩宋詞也是一種中國文化的獨有文字創意, 讀唐詩宋詞不只是學”文法”, 也是在理解文字所產生的情感作用, 像“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是有圖畫的境, 也有著一種緣分難得的意.

香港教育的考試只著重Model Answer的死記而不是思考和研究能力的訓練. 思考和研究正正是培養創意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