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4


香港政改

胡恩威 021205

九七年香港政改的討論集中在普選立會和特首的大方向. 香港實行普選是體現港人冶港的最終目標. 以全民普選方法產生執政和立法的公民代表. 這個大方向是沒有爭議的. 爭議的是時間表和方法. 香港討論政改有一個特點, 民主派和特區政府總喜歡以一種抽象的觀念論述香港民主政制的發展. 特區政府以短視的一國概念引証香港民主發展的局限和被動本質, 不可一步到位. 民主派以感性的政治道德高位和兩制的概念確認一步到位式民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雙方在爭議有關香港民主發展進程和模式時, 嚴重缺乏以中國政治制度, 香港政冶和民主制度的歷史演變和具體運作的狀況作出論証和分析, 並以此作為未來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籃圖的理論基礎.

每一個政冶制度的演變和運作模式, 都是由不同階級和利益集團互動之下產生, 英國和曰本的君立憲議會體制, 美國的共和總統體制, 反映了這些地方的權力分配和分工. 政治制度本身是一種權力分配和分工的過程. 故此香港在探討香港未來政制必需回顧和分析香港政治和社會面貌的演變, 才能共同開發附合香港整體利益的民主路線圖和時間表.

香港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形成了香港獨有的一種移民城市的社會狀態, 所謂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Borrowed Time Borrowed Space, 香港自主意識並不強烈, 直至八十年代香港土年土長的香港人形成了一種主流意識, 保釘認中關社中文運動是前奏, 爭取八八直選是一個里程, 九一年立法局引入直選議席啟動了香港的政黨發展, 香港回歸中國更加速了香港人爭取民主的意識, 基本法的制定過程在八九年前是容納香港各派各階層參與, 八九六四事件以後港人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 第二波移民潮出現, 投機短視的快錢心熊成為主流, 獲香港主流支持的民主派與中央政府成為了一種對立和矢去互信的狀態. 也形成了回歸後香港政治失調的前因.

殖民時期英國在香港推行的民主制度, 是一種民主議政的模式, 執政權仍然是集中在官僚體制和倫敦政府身上, 民意代表只是扮演著一種被動的監察政府角色, 重要政策的檢討權和決策權都是由英國主導的. 三級議會是一種對政府在不同層次施政的監察. 香港人沒有太多機會學習有關執政所需的各種專門知識. 親中和民主派等不同政冶營也只著眼於抽像的政冶意識形態爭議. 而嚴重忽視執政所需的各種人材配合, 如公共政策研究和政治幕僚, 大部份的民意代表都以兼職模式參政. 形成了香港的政治嚴重缺乏具制定政策和執政的人材和團隊. 有人把這種現像歸於香港沒有一套容許普選產生執政者的制度, 這可能是一個雞和雞蛋的問題. 港人冶港正正是確定普選執政為香港政制的最終目標. 培養執政人材才是香港未來的政改朝向的目標. 但是由於坐摧民意的泛民主派缺乏培養執政人材的決心和策略, 與中央政府也缺乏互信. 一步到位的普選目標形成了雙方的一個困局. 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香港商界習慣了殖民時期的免費政治午餐式運作, 對普選有著介心和保留, 也擔心由普選產生的執政體系損害本身的記得利益. 與及有著與中央政府一種對立的狀態. 商界有著這種心態是公開的事實

五號政改報告也嘗試解開這個困局 , 平衡各方面的優慮, 政府的方案也提昇末來特首的民意含金量, 但是有些根本性的問題仍末解決, 路線圖和時間表是其中之一, 最重要的是報告內容避重就輕, 沒有透過全面檢討香港目前政治體制各項弱點, 對正下藥, 只在增加民意上做了一些提議. 問責制, 行政立法關係, 政黨定位, 公務員角色, 執政人材培養與及 中港關係等等重要議題均缺乏深入分析. 也沒有為香港進行全面普選提出一系列具體和可量化的條件. 摸著石頭過河可是說是五號報告書對香港普選發展的一個概念. 就是由於這個弱點, 才會令陳曰君主教和黎智英可以不太費力便把政府以為是一個增加民意的方案轉化為一個民主倒退的方案. 這是曾特首和許司長需要反思的.

香港末來民主發展應是民主執政為目標, 零七零八的政改應推行地區執政, 改革區議會為地區執政機關, 由民選代表負起地區執政之工作, 提供機會培養民選執政人材, 加強立法會參與施政的角色, 加強民意代表與中央的相互溝通和理解, 營造全面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條件. 政冶是講求理想之同時也講求實效, 毛澤東說政治不是請客吃反, 香港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回頭路, 香港未來的經濟競爭力取決於香港末來政冶制度能否由一個殖民半透明的議政模式轉化為一個建基於民主自由精神的現代政治制度. 為香港市民創造一個更開明更美好的社會.

孫中山先生一百年前提出的三民主義五權分立, 也是根據當時中國國情而設計. 革命嘗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百年後香港有著所有進行現代化民主政治的各種條件,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這種機遇必需好好珍惜, 我們需要的是耐性智慧和堅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