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劇的困局與出路
胡恩威
回歸十年, 香港戲劇突破了香港藝術沒有市場的宿命. 前途好像一片光明.
西九也令香港大眾和傳媒好像多關心文化藝術. 但這些好像是真的是一種好像. 或者是一種假像.
事實是感想式的劇評越來越多越來越短, 喜歡表態多於分析. 研究香港戲劇的空間越來越少, 演藝學院沒有任向長期的戲劇研究, 中大的戲劇工程資源不足, 研究人才流失.香港觀眾喜歡看的都只來來去去的兩三個類型的劇種和表演模式. 觀眾看戲大都是尋找情感的投射和解壓多於理性上的知性探求. 香港觀眾的弱文學背景局限了他們觀賞的深度和主動性, 喜劇和愛情劇的主流性也是這種現像的反映. 創作的人好像是多了, 但創作的層次和深度並沒有增加, 演員的技術和語境仍然逃不掉鐘景輝先生的模式. 香港戲劇的”興盛”只是一現像, 定期看戲和會看戲的戲眾沒有太大的增長.
戲劇是一種團隊創作, 有好的導演沒有好的演員,編劇,後臺,舞臺設計,燈光,音響,監制. 戲不可能會好. 香港戲劇近年的好, 都是個人主義的好, 背後的團隊不太重視. 香港這種明星主義也是造成港產電影創作力衰弱的最大理由, 因為不同綱位人才不能在合理的情況下特續發展. 戲劇近年也走上同樣的路, 鐘景輝之後只有鐘景輝, 杜國威之後也只有社國威, 黃秋生就只有黃秋生, 詹瑞文也只可以有詹瑞文, 這種現像來自香港戲劇權力架構的封閉, 來自政府文化藝術政策的單元, 政府資源只投在活動而沒有支持教育(基礎藝術及人文教育/戲劇專業)和研究 , 來自香港傳媒娛樂圈的反智和對戲劇的過份單薄的理解.
詹瑞文的好已經是天天見報, 不需我來金上貼金. 詹瑞文現像和周星馳現像的相似, 是兩者都是在一種貧困的人文客觀環境下, 成為了一種藝術的icon, 詹下的二十年苦功和對戲劇的堅持是絕對需要尊重, 但詹瑞文現像所引出的種種效果是需要我們的清醒關注. 詹sir 和 king sir 的大師現像並沒有帶動香港人文精神的提昇, 香港人心目中的好戲仍然是那種誇的語境和扮演.
這種現像完全是香港戲劇專業教育和專業劇團封閉的體制有關. 演藝學院多年在鐘景輝先生主導之下, 形成了一種單調的戲劇表演教育模式, 生源的單一性(香港式中學教育大都視戲劇為成積不好的出路)文學根基弱, 話言能力的局限, 外在的外表內在聲調和思考的條件都是十分局限, king sir 式的話劇著重的是外在的表情和聲調, 缺乏內在的情緒探求與及對不同表演和表達方法的理解. 是在扮而不是演.
蔣維國先生擔任演藝學院戲劇系以後也沒有進行根本的改革. 而香港話劇團多年在官僚體制下也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翻譯劇”美學模式, 長年在楊世彭博士的領導之下, 香港話劇團和香港社會和民間戲劇團體出現脫節, 毛俊輝先生上任港話藝術總監以來也在努力在進行年青化和多元化, 但話劇團多年積集的官僚習氣和封閉戲劇模式仍然存在. 而由話劇團"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演變出來的春天劇場系列更對話劇團的票房造成了一種壓力, 春天其實是A貨話劇團, 而香港普遍觀眾的低質素大都不會分別A貨和真貨的分別. 春天用了ハ十年代港產片的將價就貨式的小聰明方法套在戲劇身上. 炒作一下是可以, 但長期也是和港產片一樣的命運.
目前多用途的表演場地政策, 一時可作土地拍買一時可作畢業典禮, 是一種不合平國際戲劇運作的做法, 提昇專業團的水平, 必需以駐場形在劇院排練, 像壁球員需要在壁球場練習, 劇團需要劇場排戲一樣, 現在專業劇團四處跑的模式, 形成了創作上的局限與及培養長期觀眾的困難.
香港戲劇未來十年若不在權力架構上改革, 由目前的單一集中改變為多元多模式. 由目前的政府主導改為專業主導. 香港戲劇不可進一步提昇其創作力與及建立更多元的觀眾群. 在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體制重建若不成功, 戲劇市場只會更差戲劇人才只會更少.
3 comments:
鍾景輝, 詹瑞文, 杜國威等怎可稱得上是大師呀? 他們的作品沒有那種對超然於生命, 世俗的價值與境界的追求啊!
胡恩威兄:
閣下於網上發表言論,說"春天其實是A貨話劇團".
從客觀事實看,我實難苟同。
近年來話劇團在香港社會的影響力,從觀眾接受(包括入場數字和評價) 的情况看來,實難跟春天相比。
別的不說,只舉以下例子數個:
春天的"劍雪浮生"前後公演 139場,觀眾達16萬人次;
音樂劇"麗花皇宮"前後公演 121場,觀眾接近10萬人次;
另一話劇"蝴蝶春情"曾先後於澳門、新加坡及中國內地(包括上海、北京、湖南、江西、福建、浙江 、四川、雲南、廣西及珠江三角洲...等)
作巡迴公演,演出總場數超過 158場,打破本地製作舞台劇最高演出場次記錄,觀眾超過十六萬人次,2004年更受中國文化部藝術司邀請到北京展演;
以上都不是話劇團已經做得到的成績。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在中環大會堂,當話劇團在劇院那邊廂公演「他自在江湖」,我們則在音樂廳演出粵語版The Vagina Monologues,
兩劇打正對台,但觀眾數字和反響,是有目共睹的懸殊;
藝術是各自表述的,然而,我們是自負盈虧的藝團,話劇團卻有大量的公帑資助,令人質疑大量公帑資助尖子戲劇藝團的效益問題。
還請 閣下的評論尊重客觀事實。
高志森
凡事可以兩面看,春天是A貨劇團,也可說春天是環保劇團,把別人浪費掉的東西發揚光大,善加利用,正和環保吻合。話劇團過去戲寶不少,但演期總不能長,假如沒有春天,幾齣戲寶很難留存至今。
而A貨的說法,正好反映了我國人醬缸文化的狹隘心胸。能把原顧主(註:並非原創者,話劇團不少戲寶的原創者是杜Sir,無論在春天演或是在話劇團演也是一樣)未能好好把握的瑰寶發揚光大,如在外國,只會備受讚賞,而例子也比比皆是。MP3機是韓國的發明,沒有人會說IPOD是SAMSUNG的A貨。家用個人電腦(PC)最先推出市場的是Apple,但沒有人會說IBM PC是A貨。 我國雖有數千年文化,但發展卻始終緩慢,正是國人這種「天下第一樓」式的「一人建屋八人拆」的文化所累。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