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3
香港廣播業期待新聲
(亞洲週刊 2003年8月3日)
商台續牌風波、電視台和唱片公司捲入賄賂漩渦,暴露香港廣播市場不開放的困局。港府廣播政策落後於科技、文化和政治發展形勢,唯有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近來香港娛樂廣播圈子躲颳起連串風波。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期間,商業電台「烽煙」(phone-in)節目《風波裡的茶杯》嚴詞責罵政府醫療當局負責人管理不善。節目播出後被一些聽眾投訴,指是不公平的苛責。及後,廣播事務管理局向商台發出警告,卻又引起另一些聽眾不滿,認為香港政府有意趁商台即將延續廣播牌照之際加以政治施壓。另一方面,最近廉政公署拘捕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和幾家唱片公司的一些高層人士,指他們涉嫌賄賂,以求流行曲推廣之便。廉署的高調拘捕行動,成為媒體報道焦點。
表面上看,商業電台續牌風波和廉政公署拘捕事件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完全暴露了香港廣播政策的困局。
目前香港的廣播政策仍然停留在七十年代的殖民地概念,那是一種由英國六十年代翻版過來、一種以電視和電台為重點的廣播概念。香港現在的廣播政策落後於科技,落後於香港傳媒娛樂文化事業的需要,落後於香港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這些落後源於目前香港政府缺乏一個知識傳媒娛樂文化工業的政策研究及執行班底。九七回歸前後,廣播政策是敏感問題,中英雙方都是一動不如一靜,導致香港的廣播政策嚴重落後,制訂政策的官員都是外行領導內行。
與國際規範背道而馳
廣播政策通常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非牟利公營廣播,好像香港電台;另一個是商業廣播牌照的規管和發展;還有一個是有關廣播科技及人才的開發與研究。世界廣播政策的大方向是:選擇多元化,市場開放,公營廣播是為了提升素質而不是了觀眾、聽眾數量。
然而,香港目前的情況剛好相反,市民在電台和電視方面的的選擇很少,電台和電視台數量不多,節目品種也十分單元,市場不開放,發牌制度形成了無線電視台獨大,香港的音樂出版業也被無線的獨大而影響其多元發展,所以才會有該台音樂節目《勁歌金曲》製作人被懷疑收受唱片公司利益的事件出現。
而作為公營電台的香港電台,近年出現了身份危機。該台本身的設計是要發揮類似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廣播業的素質,製作高質、多種類的節目,培養廣播人才。但近年領導該台的班子,表現卻和商業廣播一樣,一味以聽眾數目和所謂容易接受為重點,拿著公家的資源在做著一些「商業」的節目。
港台的音樂政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都把資源放主流的流行曲推廣上,一些「非主流」和有潛質的音樂類型卻被歧視。英國廣播公司的做法則完全相反,它透過其電台和電視平台,為觀眾、聽眾帶來更多不同品種的音樂,不像現在的港台,都把資源投放在一些徒具外表的反智娛樂產品上,美其名是市民的要求,實質上是利用公家的錢,強化某些唱片公司的利益,推廣一種反智的娛樂文化。
沒有數碼廣播時間表
近年數碼廣播科技發展神速,導致電視和電台可以容許更多頻道的存在,而廣播的畫面和聲音的素質也大大提升。但香港政府目前完全沒有一個數碼廣播的時間表,也沒有開始進行一些研究工作。香港的自由和法治的客觀條件,最有利成為華南地區的傳媒娛樂文化工業中心。故此,香港政府需要重新檢討目前的廣播政策,首要的工作是改革廣播事務管理局和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
廣管局一方面不能代表民意,也缺乏廣播工業的專業知識,例如現在主席馮華健就是廣播工業的門外漢,處理《風波裡的茶杯》投訴事件,正好說明目前的廣管是以政治角度看廣播,而不是以廣播專業角度看廣播。政府應該強化廣管局的政策研究角色,吸納更多具備國際廣播知識及廣播技術的人才。而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更應進行大改革,效法電訊管理局的做法,吸納更多廣播管理、政策制定和科技的人才。
缺乏鼓勵競爭的政策
香港廣播政策的整體大方向應該是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競爭,培養人才,並把香港建立為一個傳媒娛樂廣播工業中心。香港擁有大量影視、音樂創作人才,缺乏的是正規的投資者,以及一個真正開放和鼓勵競爭的工業政策。
而廣播政策本身也包括教育、公民社會和娛樂,現在香港的落伍廣播政策只著重低層次娛樂,忽視廣播推動知識、理性、創意、多元社會的責任。在今日的香港,現行娛樂事業對青少年和社會的影響比學校更大,但香港目前反智的傳媒文化其實是香港政府落後的廣播政策一手造成。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應盡快設定一個由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出一系列香港廣播政策的改革方案,並以此作為公眾諮詢的基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