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8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以前,仍然有著一種文人電影的傳統,所謂文人電影當然就是有著「文人」背景的人士拍攝的電影,又或者是知識分子拍的電影。

這類電影牽涉的不只是票房,而是透過電影帶出作者希望表達的一種想法。國泰拍攝的一系列電影就有著這種精神。

像《空中小姐》一片本身就是一種對摩登(Modern)的探討,由美術指導、服裝和編劇都是非常精緻的,也是一種對當時荷里活大片的「模仿」,一種對品質的追求,可惜這種文人電影的傳統已經在香港失傳。

香港電影的主題到現在都是一種黑白兩道的幻想,沒有太大的變化,就算是《無間道》,也是一種拍攝精美、劇本有點文路的黑白兩道片。
那天看《》,感觸很深,覺得香港電影的主題在過去二十年的路愈走愈窄,題材都是黑幫片、搞笑片兩種。
這種題材上的單元化,反映了香港電影界不能成為一門工業的困局。
原因是投資香港電影的都不是「知識分子」背景,而創作人才難出現有知識分子背景的,而香港電影圈已習慣了文人知識分子等同於沒有市場的偏見。
美國電影的強盛,主因就是人才多元,劇種多元,編導演也十分多元,有銀行基金、有大企業、有非牟利基金、有政府。香港電影的融資十分局限,老闆的背景也局限了香港電影的可能,這是十分可惜的。
《PTU》是很好看的電影,但就是一種形式美學的表達,王家衛的電影也是有這種形式主導的情況,但劇本沒有太多思考的可能,只是一堆感覺。

海運戲院
海運戲院是唯一仍然有著舊式香港大戲院感覺的,現在的海運就是以前舊海運超等位置的空間,可想而知,以前海運是一間很大很大的戲院。
大戲院在香港已經失落,這是十分可惜。從前,普慶、嘉禾、新聲、麗宮、碧麗宮等,滿街都是大戲院。大戲院的消失其實是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的,也就是高地價政策的後果。政府當時也沒有任何古跡保留政策,很多具歷史文化建築價值的大戲院就此消失了,這是十分可惜。
香港白白失去了很多文化旅遊的資源,北角的皇都戲院還未拆掉,但已被改成一些不三不四的商場加桌球城。皇都戲院的設計十分有特色,是一種蘇聯二十年代前衛風格建構主義的作品,非常值得保留。
以前的舊普慶是左派戲院的龍頭,設計風格就是史太林古典主義的風格,像人民大會堂那種的古典簡約再添上一點點中國民族設計的色彩。
土瓜灣的珠江戲院也是十分巨型,小時候在那裏看了很多三十年代的革命電影,印象最深的是這些電影的顏色,像一種寫實主義的油畫。
現在香港的戲院一點特色也沒有,愈來愈像家庭影院,都是小小的,音響也是不太理想。
美國近幾年是大戲院翻生,戲院商投資大量金錢up-grade戲院的投影和音響系統,座位設計也是十分講究,故九十年代再次開始成為美國人的主要文化消費活動。
香港辦戲院的,就是缺乏了這種喜愛電影的誠意和生意頭腦。
現在家庭影音產品愈發達,大戲院的需求便會更大,因為這是唯一看出電影力量的空間。電影是應該在大戲院放映的,這才是真正的電影經驗。

電影辦公室
每個國際城市的市長辦公室都有一個專門負責電影的電影辦公室Film Office,職責是負責處理電影拍攝和電影相關的事宜。電影是對外影像的重要媒界,所以每個城市的市長都十分重視,香港有點奇怪,首先電影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文化產業,是香港的文化傳統cultural heritage。但殖民地時期從來不重視香港的電影工業,政府只把電影當作為一種不正當的工業,沒有好好的發展香港的電影工業。
香港電影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資產,由六十年代開始已經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媒界,可惜的是香港政府從來沒有好好的看待香港電影,把它當成一個正規產業看待。
香港政府其實在回歸以後,已在盡力協助香港電影工業的發展,但始終是不夠重視,現在負責電影的也只是政府部門裡面的一個部門,層次不夠高,負責的官員也是不太懂電影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香港政府的電影政策是不能配合香港電影工業的需要,香港的法例也是遠遠落後於香港電影工業的發展。由於法例的不完善,導致香港電影工業不能走向多元化的道路,投資電影的來來去去都是帶著社團的色彩,導致香港電影不能多元化發展,例外的是成龍和王家衛,投資者都是歐美日的財團,投資的方式比較正規,也注重所謂工業的標準。
現在香港電影的困局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沒有好的電影投資者,另一方面是香港的電影觀眾水平愈來愈低,大家都不會冒險嘗試一些新的題材。要提升香港電影的地位,才能吸引好的投資者。若董建華特首在其辦公室設立電影辦公室,必能提高電影的地位,可惜有人會認為這樣對其他工業不公平,但電影和其他工業不一樣,電影是對外影像最好的媒界,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香港必須更重視電影,電影是香港經濟的一個可能性。

香港電影工業
香港人有一種壞習慣,就是只會從金錢角度看事物。
香港電影工業目前面對的困局,來自政府和商界對電影工業的誤解,政府負責提供法規和政策,商界負責投資和營運,政府的責任是建立一個健康的營運環境、人才培訓、研究與開發以及對外代表業界保護其產權利益和開拓市場,商界的責任是建立專業的投資模式和經營方法。在這些方面,政府和商界都不及格。
美國電影工業的興盛,在於政府政策和法規的完善,政府明白電影工業不光是有經濟效應,而且也扮演著身份認同建立和民族意識的培育,以及創意的開發。是娛樂也是教育也是實驗。美國電影工業興盛是因為美國有著很強的文化欣賞文化及重視實驗的傳統,電影的投資者也是喜歡電影和具備深厚電影知識的專業投資人和機構。
建全的工業需要有創作、研究和開發、製造、營運與管理、市場網絡、市場推廣、財務和投資等部分,工業必須建基於標準和理想,像SONY、賓士這些大企業,質素和利潤是雙生子,缺一不可。香港電影工業要能建立為一個「長期工業」,必須以質為本,質不單是指創作方面,而是每一個環節都會以「質」為目標。創作、製作、市場、營運要配合,以前香港有很多大電影院,高地價完全把他們消滅,現在小電影院其實和在家看VCD/DVD沒有太大的分別,經營戲院的都不太重視放電影的影音效果,歐美的情況就是:經營影院的人都知道要吸引觀眾進戲院,必須要和在家看不一樣,要突出電影的特性,就是「大」的力量,另一個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因為觀眾的水平愈來愈低,電影知識大都很膚淺,電影只是精神上的Junk Food,而沒有甚麼更高的要求,真正的電影觀眾愈來愈少,大家都在家裡Fast Forword看VCD和DVD。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