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0


亞視得個呀字

亞視改名做阿視又或呀視可能響口一點,亞州電視也亞州不到那裏,亞視通病是得個"呀"字,用COST CONTROL 成本控制救不了亞視,不拍劇也救不了亞視,亞視要改名,要REBRAND,要有CONTENT內容,才可以有轉機,電視是SUPPLY創造DEMAND的,現在香港電視業最大的困局是SUPPLY的權只在兩個不爭氣的電視台,天天SUPPLY著百年如一日的白痴電視節目。政府若多發牌,多些不同的SUPPLY, 不同個性的節目, 香港巿場說小不小,不可以說不夠大,問題是經營電視人文化水平低社會責任低,低在自由社會不是問題,問題是只是香港只發兩個電視牌,兩個也發給了只要做低級的公司,TVB是多人看的低級, ATV 是少人看的低級. ATV 新領導有期望嗎?沒有,因為王先生和張先生都不是會創造"內容"的人,他們可能公關技巧好一點,管理遊戲玩得好一些,但始終都是不會"內容"的人.香港傳媒現在的特色是沒有內容的內容,不重視"人"的培育,記者,編劇,演員,只是財務報表上的一個項目,控一下就可以DELETE ALL 了,這個天天叫著以人為本的社會,傳媒就最不重視人,人在那些電視裏面,扮好人假情假義一大堆,這些電視臺是香港發牌制度出來的怪物。大氣電波被浪費了, 政府更下流的事就是說這些是商業行為,政府不可干預, 電視不是雜誌,電視是公共空間,只發兩個牌就是最大的干預!

2 comments:

Marco Lee said...

依稀記得胡生有篇舊文,好像說香港電視節目質素的衰落,問題不在於市場是大是小,也不是競爭是烈是弱。因為TVB一早已是獨大,跟現時一樣沒有什麼競爭,市場也很穩定,但以前的節目就好看過今時今日的節目。所以問題不一定在市場或競爭。(這舊文好似在CUP連載的。)

市場原教旨常說競爭可以帶來進步。或許他們說得沒錯的,但問題是,所謂的「進步」是指什麼? 在只有經濟考慮而無其他的香港,所謂的「進步」,只是指改善管理技術或財技,使更少的投入做同樣多的事,而「改善內容」絕不是首要的改善目標。或更甚者,是用特權玩壟斷,設法取消「競爭」,以不用改動技術或內容,以不用「冒險」。

在香港,「競爭」未必一定能帶來「內容改善」,或許是因為香港社會,當中包括提供者或消費者,並不以內容好壞來作為競逐勝負的準則。(又或許根本不在乎內容及不會判斷好壞)因此「有競爭自然就有進步」的說法只是說對了一半。

如果要改變反智的風氣,使香港人多點尊重內容,在文化藝術上培養判別好壞的能力,我們必須作極長線「投資」,所以,單靠以短視見稱的香港商業運作未必可以成事,而事實上提高文化素質的責任也根本不應由商業機構負起。因此,除了加強「競爭」這一道板斧,以祈求終有一日內容得以提升之外,我們應該從義務教育及公營廣播等等著手,使文化事業可以多一條路徑發展。

然而詭異的事,香港政府雖說「積極不干預」,一切唯有市場運作,但在發牌機制上卻是「反市場反競爭」的。「競爭」本身已不一定是靈藥,然而連這道板斧也被政府「人為干預」掉了。至於義務教育及公營廣播,卻因奇怪的教改及拖泥帶水的公營廣播檢討而停滯不前。更不要論究竟香港政府有沒有意願成立一個事權統一的文化局,並作長遠的文化發展規劃。而不是像現時一樣,將電訊管理局及香港電台置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之下,將康文署置於民政事務局之下......

P.S. 現時只有些有心人辛苦地單打獨鬥。每次看完胡生的舞台劇我就感到香港有心人的無奈。因為一方面雖然很著重內容,但形式上卻是非常尷尬地走穩陣到不得了的路線,以免落得曲高和寡的罪名而成了票房毒藥,使沒錢營運之餘觀眾又拒看。情況真教人非常尷尬。

kwankunghkg said...

Very agree with Macr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