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2

誰是演藝學院院長 ?

胡恩威

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以藝術為主体的大專院校, 每年預算約一點六億港元, 是香港投入最多納稅人金錢的公營藝術機構, 而院長的角色十分重要, 演藝學院院長理應是推動香港整體表演藝術發展的掌舵人, 因為演藝學院的強大資源是有能力和有責任帶動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 前任院長盧景文, 是香港資深的歌劇導演也曾任市政局議員, 對香港文藝界和政府運作的情況是理解的, 盧院長任內也設立了粵劇課程等等措拖.現任院長是來自英國的湯柏燊教授 (Professor Kevin Thompson), 對香港情況完全不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 上任以來也從來沒有與香港文藝界交流, 更沒有四出去看去了解香港表演藝術發展的狀況. 業餘也好專業也好, 湯院長根本沒有興趣去認識. 這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 演藝學院不是私人机構, 演藝學院是有責任積極推動香港演藝發展. 但湯院長上任可以說是一事無成. 但聽說演藝學院的董事局是計劃與湯院長續約的, 這種不透明的決定是錯誤的, 若果演藝學院真的是閉門造車的方法與湯院長續約, 對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是不建康的.

正確的造法是設立一個公開和專業參與的程序, 評估湯院長的表現, 討論院長末來的角色和所需具備的條件. 再決定湯院長應否續約. 假若西九龍真的上馬, 演藝學院在培養人才的角色十分重要, 故此我湯院長的續任是十分保留的. 香港演藝學院是英超班費, 沒有理由找一個即像退体的丙組教練來當院長 !

20070910

港大中大建築系

胡恩威

香港一共有兩所培養建築師的大專院校, 一所在中大一所在港大。港大建築系的歷史三十多年,培養了不少建築專業,現在香港的建築師業都是港大人主導的,中大建築系歷史比較短只有十多年,所以沒有港大那種老大哥心態。總的來說中大港大都是着重一種職業培訓,而不是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培育,港大尤其明顯,大部份港大畢業生的強項在於管理而不是設計的創新,而香港的官僚建築和地產建築也是只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型建築師,而不是以設計為強項的創新型建築師。也不是具備某項專門項目的研究型建築師像古物的保育;需要的是對建築歷史和美學的認識,也需要知道各類古建築的興建手法。

環保建築也是需要大量的研究,建築興建的方法,材料的運用,窗戶的設計都是需要結合工程和建築學的設計,目前香港以石屎作為主要物料的興建方法,十分不環保。

可惜的是香港的大學研究政策,只偏重支持醫學的研究,其他科目也是一種以紙上談兵的論文式短期研究,港大中大的建築系沒有可能培養研究建築學和建築科技的人才;香港的大學体制十分不正常,像港大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預算都是給了醫科和牙醫。建築學根本是未受到正式的合理的支持。

沒有研究不能成為一所好的建築學校;港大中大的建築學系需要加強研究生的培養和長期研究項目的開發。像保育方面研究, 香港城市和建築歷史, 舊建築保育的模式和策略, 都是需要進行長期研究的, 這是活的研究.

20070902


香港需要單車

胡恩威

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和交通政策從來都沒有把單車看成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雖然有部分香港的新市鎮,例如沙田/將運澳也引入了單車徑的概念,但這些單車徑規劃久缺週全, 而目前的大型樓盤城堡式設計更不考慮單車的安排, 政府只是把單車看成一種文娛的工具和輔助的交通工具。

在香港的舊城區,單車就愈來愈少,汽車愈來愈多,巴士愈來愈多,所以空氣愈來愈差也是很自然的事。
特首施政報告要改變空氣素質,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香港人多用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在香港的舊城區,九龍半島,旺角、尖沙咀;香港的中環、灣仔、銅鑼灣,開設單車專用線,新市鎮的設計,更應全面引入單車代步的設計概念。試想若在東區走廊下面興建一條單重徑/ 海濱公園, 由北角透著東區走廊踏單車至中環, 風景美麗. 比在地下鐵迫在小鐵箱裹, 舒服得多.

可能有人會以為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單車不符合香港的生活節奏,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好像很有道理,若果我們看看其他大城市的經驗,例如紐約,有時候在交通擠塞的時候,單車便成為一種更有「效」的交通工具。單車也可以成為學生和家庭主婦的代步工具,騎單車上學比乘搭地鐵可能更有情趣。騎單車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處走,看看這個城市的風景,了解體驗城市的不同風情。

我們常常談生活素質,地產商的廣告告訴我們要提高生活素質。政府也在說要提高香港的生活素質,但生活素質是甚麼?能夠騎單上學上班就不是有好的生活素質?住在有一個中央冷氣系統,有幾萬方呎的會所就是有生活素質?當然生活素質是一種選擇,但在香港,我們的選擇真的很少。

20070831

杜琪峰的黑道電影美學與哲學

胡恩威

杜琪峰十分多產, 作品的品種也十多元. 喜劇愛情黑道警察鬼片的各種港產片典型都有, 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作.

天若有情的港式草根感情美學, 東方三俠的港曰漫畫動作悲情大結合, 與周星馳合作的誇張神怪喜劇, 韋家輝劉德華鄭秀文聯合的大眾愛情電影男女系列, 警察與黑道的槍火美學, 暗戰暗花的黑色男性美學. 杜琪峰是少數在商業上和創作上都能找到觀眾和風格的電影導演. 杜琪峰沒有王晶那種玩世不恭那種以搵食為榮 , 杜琪峰是一個認真的導演. 在眾多八九十年代的男大導之中, 杜琪峰仍然有著一份對電影言志的熱情, 在創作上也在努力推陳出新, 尋找一種港產片的大男人美學.

香港的男性導演都流著一種大男人美學和價值的血, 杜琪峰更是一種典型. 和韋家輝合作的時期, 大男人好像被韋家輝柔化了, 劇本的語境比較文藝, 劇情也少是以前的單刀直入, 多了在人物和情節的復雜情. 但主調都是一種男性的暴力美學與及對正義的一些堅持. "真心英雄"是一種極致, 劉青雲和黎明在那一連串的暴力設計, 那種比埕倫天奴的暴力美學還暴力的設計, 帶出了一個比童話更童話的男性暴力童話, 片沒那一種夜總會大血戰, 黎明的冷面與青雲的冷靜, 是港產片極少出現的一種類型片示範表演, 也可以說的社韋組合作品當中最完滿的一次合作.

杜琪峰的局限也是港產片的局限, 港產片的那種缺乏自我反思的動物主義, 成為了一種不段被復製的方程式, 杜韋的合作比較有意思就是帶有多點反省, 但那都不是自覺的, 大隻佬和尚是有著一種突破, 以佛法的觀念說明暴力的本質, 但後半部好像太過要把佛理說明, 而失去了讓觀眾體會的可能. 最大的原因也是港產片那產畫公仔晝出腸的作謂要觀眾明白的本質, 沒有留下什麼可以思孝的空間, 逃不掉港式娛樂片的格局.

槍火是小品, 是一槍風格化的表演, 簡約的對白, 簡單的劇情, 鮮明的人物設計, 有著一點點黑澤明七俠四義的影子, 在娛樂與風格之間找到了一種模式, 像現代舞一樣的動作設計, 帶來一種不是暴力的暴力美感. 也是一種曰式動作漫畫的質感. 後來的放逐失去了槍火的神采, 人物多了, 故事復雜了, 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是太多的設計, 槍火的動作沒有一種生命力, 結局的大槍戰好像是有點失控. 加入的女性角色沒有什麼明確的心理論述, 像陳雅倫的妓女角色只淪為一種情節的藉口, 何超儀的妻子角色的簡單也是難以致信.

韋社各自創作之後, 杜琪峰進一步開展其黑色電影美學, PTU 也是以"槍火"的影像主導作為敘事主體, 以小人物的角度帶出一種黑色黑道的道德觀與及事件發生的不可預知性. 林雪的小人物與任達華的為了原則的一錯再錯, 與結局的各種不預知的事件也是非常特然的一種設計, 大團圓式的結局只可以說是林雪小人物的傻人有傻福的結果, 也是一種觀眾期望看見的結局類型. 也是社琪峰影片結局的一種典型.

小津安二郎一輩子也在以家庭作為其電影的不變主題. 父與女, 母與女, 姐與妹的各種不同組合, 小津找到了一種視覺的美學與及劇本的語境. 凝結成一種獨有的風格. 杜琪峰有這種創作上的尋找, 杜的指標人物不是小津是黑澤明, 黑澤明和小津的不一樣, 在於黑澤題才上的多元, 與及形式的不段求變, 但黑澤明是形式和敘事的高手, 每部電影都在尋找一種形式來表達其劇情, 這是社琪峰期望達到的境界, 也是眾多華人導演常常視黑澤明為榜樣的理由. 但華人導演總是犯了一個只看見黑澤明的形式, 而忽視了黑澤明的人本追求, 對人性善與惡的分析, 對人生的看法. 黑澤明都是沒有放棄過的, 形式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

華人男性導演常常都有認命情意結, 尤其期望名利雙收的大導, 看透華人電影業那種冷漠與反人本, 在其作品都在表露對人性失落的潛意識, 張藝謀也好, 王家衛也好, 都有著這種態度. 杜琪峰有點不一樣, 但總是逃不過這種悲觀的潛意識. 黑社會系列電影正正是社琪峰對香港政冶的一次悲嗚, 但也反映了社對中港政冶的簡單權力主客定位. 其風格化的場面設計, 只是把一些典型港式恐共情意結重演一次, 對民主失落的反射.最可惜的是沒有反思中港權力互動之下, 香港應負上什麼責任和可以辦演的角色, 古天樂的角色是在無可選擇下的被迫上大佬之位, 但這種被迫只是一種假象, 黑道的遊戲也和政治一樣是一種權力的爭鬥, 不可能置身事外, 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 從來都帶有黑道式民主的味道, 黑道中的義只是一種權力手段, 而不是理想.而中國式民主重視的是個人絕對利益, 而不是人本的正義. 港人在爭取民主的歷史也只著垂一種一人一票的形式主義民主, 而不是人本價值觀的建立.

黑社會電影系列只是把不能實行民主的責任, 推在一個所謂”中國”的身上. 並沒有反省”中國”的行為也是香港人行為的反射. 六四後的港式投機文化獨大完全是一種港人自我放棄自甘隋落認命的表現.

20070829

平庸教育

胡恩威


九岁入读大学成为传媒大新闻,什么天才教育云云,好像天才是今天才在香港出现,事实是香港教育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平庸教育,教育的方法和考试评估的方法,都是为中间智商的标准而设的,而不是以开发智能和创新而设。香港教育是一种快餐店式教育,一间只容许一种教育标准的教学,标准化的答案与教育标准,目的是培养一种香港人。

浸大高调公布九岁神童入学是不智的,这是一种少见多怪的
小报造法,大学不是娱乐公司,不应用这种方法造势,大学若果真的是对香港有承担,便应对目前完全由官僚控制的平庸单一教育模式作出分析,香港教育的不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好奇心,批评能力,纪律和创意。现在成行成市的
补习天后天王,正好反映了香港这种快餐教育的成功。这是可笑和可悲,香港人没有好好利用香港的自由来做学问,来创造更人文多元的教育。看着那个九岁小孩卵的记者会,问题和答案都是一些八卦问题,浸会大学收这个九岁生是为了宣传?我不反对宣传,但有需要吗?剑桥和哈佛一定不会吧?看着九岁小孙在把玩着手上的咪,看着他爸爸在说话。我在想这个小孩二十年後会是怎样的光景?他会成为另一个杨振宁李远哲吗?

香港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一些天才一些神童一些会考状元,他们长大以後在做什么呢?有多少人找到他们理想?他们生活快乐吗?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

20070826

關於保育與城市規劃的幾點意見

胡恩威

特區政府目前規劃和土地政策完全不重視保育,
缺乏具備保育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庫.
法例不完善

參考國際城市的舊區重建體制和模式.
重視設計重視研究
發展不同模式的重建方案
引入非牟利民間團體參與重建項目

應加強的城規會研究支援
加強區議會對重建政策的認識
推動以知識為本的公眾討論
主辨與規劃和保育有關的展覽,工作坊和國際研討會.

全面檢討法例, 參考其他國際城市的政策和法例
引進具備保育知識的人才, 規劃人才, 維修人才, 研究人才

市建局目前的單一全拆重建高樓模式,
是商業利益掛師的地產發展不是舊區重建
市建局的收購方法引起對立,
製造不和諧社會
改革市建局目前缺乏重建專業知識的高層, 是首要任務
並應引進更具保育效益的重建模式.
與民休息.
減低對立.

20070823

香港戲劇的困局與出路

胡恩威

回歸十年, 香港戲劇突破了香港藝術沒有市場的宿命. 前途好像一片光明.

西九也令香港大眾和傳媒好像多關心文化藝術. 但這些好像是真的是一種好像. 或者是一種假像.
事實是感想式的劇評越來越多越來越短, 喜歡表態多於分析. 研究香港戲劇的空間越來越少, 演藝學院沒有任向長期的戲劇研究, 中大的戲劇工程資源不足, 研究人才流失.香港觀眾喜歡看的都只來來去去的兩三個類型的劇種和表演模式. 觀眾看戲大都是尋找情感的投射和解壓多於理性上的知性探求. 香港觀眾的弱文學背景局限了他們觀賞的深度和主動性, 喜劇和愛情劇的主流性也是這種現像的反映. 創作的人好像是多了, 但創作的層次和深度並沒有增加, 演員的技術和語境仍然逃不掉鐘景輝先生的模式. 香港戲劇的”興盛”只是一現像, 定期看戲和會看戲的戲眾沒有太大的增長.

戲劇是一種團隊創作, 有好的導演沒有好的演員,編劇,後臺,舞臺設計,燈光,音響,監制. 戲不可能會好. 香港戲劇近年的好, 都是個人主義的好, 背後的團隊不太重視. 香港這種明星主義也是造成港產電影創作力衰弱的最大理由, 因為不同綱位人才不能在合理的情況下特續發展. 戲劇近年也走上同樣的路, 鐘景輝之後只有鐘景輝, 杜國威之後也只有社國威, 黃秋生就只有黃秋生, 詹瑞文也只可以有詹瑞文, 這種現像來自香港戲劇權力架構的封閉, 來自政府文化藝術政策的單元, 政府資源只投在活動而沒有支持教育(基礎藝術及人文教育/戲劇專業)和研究 , 來自香港傳媒娛樂圈的反智和對戲劇的過份單薄的理解.

詹瑞文的好已經是天天見報, 不需我來金上貼金. 詹瑞文現像和周星馳現像的相似, 是兩者都是在一種貧困的人文客觀環境下, 成為了一種藝術的icon, 詹下的二十年苦功和對戲劇的堅持是絕對需要尊重, 但詹瑞文現像所引出的種種效果是需要我們的清醒關注. 詹sir 和 king sir 的大師現像並沒有帶動香港人文精神的提昇, 香港人心目中的好戲仍然是那種誇的語境和扮演.

這種現像完全是香港戲劇專業教育和專業劇團封閉的體制有關. 演藝學院多年在鐘景輝先生主導之下, 形成了一種單調的戲劇表演教育模式, 生源的單一性(香港式中學教育大都視戲劇為成積不好的出路)文學根基弱, 話言能力的局限, 外在的外表內在聲調和思考的條件都是十分局限, king sir 式的話劇著重的是外在的表情和聲調, 缺乏內在的情緒探求與及對不同表演和表達方法的理解. 是在扮而不是演.

蔣維國先生擔任演藝學院戲劇系以後也沒有進行根本的改革. 而香港話劇團多年在官僚體制下也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翻譯劇”美學模式, 長年在楊世彭博士的領導之下, 香港話劇團和香港社會和民間戲劇團體出現脫節, 毛俊輝先生上任港話藝術總監以來也在努力在進行年青化和多元化, 但話劇團多年積集的官僚習氣和封閉戲劇模式仍然存在. 而由話劇團"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演變出來的春天劇場系列更對話劇團的票房造成了一種壓力, 春天其實是A貨話劇團, 而香港普遍觀眾的低質素大都不會分別A貨和真貨的分別. 春天用了ハ十年代港產片的將價就貨式的小聰明方法套在戲劇身上. 炒作一下是可以, 但長期也是和港產片一樣的命運.

目前多用途的表演場地政策, 一時可作土地拍買一時可作畢業典禮, 是一種不合平國際戲劇運作的做法, 提昇專業團的水平, 必需以駐場形在劇院排練, 像壁球員需要在壁球場練習, 劇團需要劇場排戲一樣, 現在專業劇團四處跑的模式, 形成了創作上的局限與及培養長期觀眾的困難.

香港戲劇未來十年若不在權力架構上改革, 由目前的單一集中改變為多元多模式. 由目前的政府主導改為專業主導. 香港戲劇不可進一步提昇其創作力與及建立更多元的觀眾群. 在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體制重建若不成功, 戲劇市場只會更差戲劇人才只會更少.

20070818

香港書展是香港小姐

胡恩威

香港書展和香港小姐的本質沒有太大的分別, 書展的重点是推动買書不是推动讀書, 香港小姐重視的是美貌身材而不是智慧, 掛羊頭賣狗肉, 指鹿為馬也可以是一種書展和香港小姐對号入座的評語. 香港書展其實應正名香港為書市, 是hong kong book market 而不是hong kong book fair, 貿發局TDC 辨書展是一種以通俗讀物墟市的模式, 而不是像法蘭克福以出版產業和閱讀文化為主題的書展. 香港小姐選舉其實更應正名為香港美女或者是香港靚女選舉, 英文hong kong beauty 比 ms hong kong 更配合, 全世界的選美都是XX小姐yy小姐, 但大家都明白選美就是選美, 選美不會成為一個社會的正統主流活動, 只有香港這個精神空虛智慧短缺的城市, 才会把一個低俗的書展和選美看成每年城中大事.

書展最人山人海的地方都是通俗書區, 明星扮演是作家, 作家要扮演明星, 讀者只是消費者, 書展的主題不是書不是閱讀, 是絕對的低俗慾 望與消費.傳媒最關心的不是作家而是有沒有色情物品人數多不多等等八卦新聞. 香港小姐最令人関心的是參賽者的身才, 泳裝胸前的V夠不夠DEEP, 每條美腿的長度夠不夠長, 參賽美女有沒有勾心鬥角等等百年如一日的八卦新聞.

TDC和TVB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十分接近, 以低俗為本, 以人數多為榮, 沒有太大的前進思想, 沒有帶動社会進步的社会責任, 普通小商人是可以有定種心熊, 但作為—個公營机構, 作為一個利用大氣电波的电子傳媒, 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應骸是更高的.
影視處是文化機構

胡恩威

每年書展的例牌新聞,總是和色情物品有關,影視處也在扮演著審查角色,年年都鬧了一些笑話。現在香港投訴主導的影視印刷品監管制度,成為香港性道德禁欲主義者用的工具。負責把關的影視處往往兩面不是人,一方面被一些極端禁欲主意人士的投訴,另一方也被傳媒的雙重標準(今天指責影視處審查內容影響言論自由,明天又指責影視處監管不力,毒害青少年)導致無所適從,而香港的自由主義和文化工作者對影視處的色情通過敏症和對文化藝術無知的評價,更令缺乏文藝知識的,公務員主導下的影視處難以招架。

影視處是一個文化機構,內容的審查本身就是文化問題,由沒有具備充足文化知識的公務員負責影視處的工作,必定會重複過去的笑話,對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形像造成不良的影響,對香港政府的威信帶來不必要的打挈,並引起香港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爭議。

改革影視處是必需的,引進具備文化藝術知識的全職人員是長遠的目標,定位上更應加強影視處對各種影視印刷品的深入認識。加強影視處公務培訓是對的方向,但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才是重點,文化藝術的歷史和知識,道德和美學的關係,最根本的是要檢討目前被亂用的投訴機制。加強影視處的研究能力,才能以理性和韋業的方法處理投訴,而不是被投訴拉著走。

20070815

發展 ? 發達至真 !


胡恩威


政府在皇后碼頭的司法覆核勝訴, 不是代表保育人仕輸了, 也不代表政府可以胡亂規劃. 這次判決說明了古物諮詢會是無牙小貓, 實權是在政府官僚系統手上, 政府有多少保育專家, 大家心知肚明. 政府對保育根本不重視也不理解. 所以古物條例要重新檢討, 古物諮詢委會的功能和角色要重新介定, 古諮會的成員組成方法與及決策架構也應更公開更透明. 零三年民政局檢討以後不了了之, 施到去年天星事件才再次再檢討, 只有檢討沒有實質工作時間表, 是解決不了目前的對抗. 目前天星皇后的抗爭是不可避免, 目前的規劃和保育體制不能協調保育與地產發展. 城規會, 古諮會不能發揮”協調”的功能, 負責秘書處工作的規劃署和康文署和兩個相關決策局的局長才有實權, 主導著會議的進程. 現在天星的抗爭是政府非理性的政策的一種理性策略, 但第一階段的目的已達到, 政府巳在態度上軟化, 也那出了誠意. 但官和民仍未建立互信, 目前整個公務員体制, 由上至下, 都是親大財團的, 所以香港的城市規劃才會不重視小街小卷, 什麼都是大mall大型高樓, 古蹟都要拆.


下一階段是更復雜的體制改革互動. 互動的過程需要的是知識和知慧. 改革由價值重組開始. 政府口中的發展是指什麼?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怎樣評估 ? 長遠的經濟效益與土地收入麼怎樣界定 ? 保育包括什麼?嘉咸街的百年街市應否保留 ? 保育是硬體也是軟体, 保育是一種身位identity的發展, 不是金錢的發展, 那是發達不是發展.

20070811

後皇后時期的香港政治與管冶

胡恩威

天星皇后引起的保育議題反映了曾班子面對的困局, 這個困局不是走入群眾便可以解決, 不是依靠政治公關便可以消失. 這個困局來自目前落後的公務員體制, 上至政務官下至署級的專業職級公務員體制, 在九七前後均沒有進行體制更新, 情況好像一部多年沒有upgrade的電腦, 伺服器速度仍然是386的水平, 硬盤記億體不足, 作業系統仍然是視窗98, 這種格式根本不能應付九七後港人治港的需要, 董先生的種種施政失誤, 正正由於董特首並沒有先處理好公務員系統的素質問題, 強行要求公務員體制執行一些需要高度知識密集的工作, 如一系列的xx港yy港, 公務員在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 政策研究支援和決策體制配合下, 擋機的情況必然出現.

保育本身是高度知識密集的工作, 需要具備歷史, 建築設計, 城市規劃與及社會人文科學的知識. 保育本身不是非黑即白的香港式地產發展, 不是單純運輸功能道路規劃. 而是需要結合不同元素和條件決定的. 目前香港政府過份重視運輸效率和地積比率的數目字設計哲學, 是在殖民地時期巳經建立, 早在七十年代的殖民政府, 己經大規模地進行填海與及任由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以地產發展為被清拆, 英國人沒有把其優良的古物保育政策, 傳受給香港政府的公務員系統. 由尖沙咀火車站開始, 一系列具保留價值的古建築和舊社區在香港慢慢消失, 中環的香港會, 郵政總局, 銅羅灣的利舞臺, 九龍的九龍城騫…… 與及一系列的老電影院都是在殖民地時期被清拆的. 清拆天星皇后和大量填海的決定早在九七前已有定案. 當時的中英政治角力與及親中派民主派的空洞政治爭議, 港人在九七前對九七後幻得幻失的社會狀態, 地產泡沬的短視心態. 規劃和古物保育都沒有太多人關心.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 “為何回歸十年以後才出現種保育和規劃的社會運動?" 這些運動正好說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治意識開始抬頭, 香港人開始對一些超越短期經濟效益的政策有更大的要求. 過去過份重視地產發展的偏激規劃模式, 大量填海 大量引起空氣不流通的屏風樓出, 老社區的消失, 己經引起不同階層的關注和不滿. 對於習慣了單一效率規劃的特區政府, 面對這種多元價值的社會要求, 是有點不知所措. 目前政府的公務員團隊(規劃署運輸署)與及公營機構(如市區重建局)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處理未來一系列的大型舊區重建(觀塘旺角)和大型發展(舊機場西九龍). 反觀星加坡的城市規劃和文物保育體制, 早在八十年代巳經進行革新, 古物保育方面停止了舊區與古蹟清拆, 引進了倫敦式的保育政策和體制, 並有系統地培育古物保育的規劃設計和維修人材. 在城市規劃方面更以綠化城市為主導思想, 今天的星加坡城市規劃正正是以人為本的人文規劃模式, 新舊並存, 高低有序, 這些成果獲得了星加坡社會和國際的認同. 近年多次被國際傳媒選定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優質城市之一.星加坡的規劃改革經驗和成就, 正正是香港需要借鏡和參考的.

星加坡和香港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並不相同, 盲目跟隨星加坡的造法是不太可能. 但星加坡重視規劃和保育人才的培育, 重視各類與規劃保育有關的研究, 是香港需要學習的. 這正正是香港政府目前最弱的一環, 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走進群眾的姿勢容易, 但沒有說服群眾的實際知識, 只會激發一些情緒化的反應. 這正正是目前曾特首需要反思的, 政治公關是重要, 但沒有實質改善施政素質的具體措施, 更多的政治公關只會帶更大的反彈. 星加坡的政治隱定和社會和諧, 不是單靠強權政治, 不是單靠李光耀一人的長官意志, 而是透過對具備專業知識和現代管理的公務員團隊建立的.

香港在九七前後, 政界只重視一些政治道德的議題, 商界只重視一些短期的經濟利益, 民間缺乏實際的執政經驗, 導致公務員系統缺乏改革的動力, 公務員自身也缺乏自我完善的意識和動力, 造成目前香港出現了一個非常落後的公務員體制, 香港公務員的優越性其實巳經不存在, 香港人必需面對這個現實, 並應正面處理這個困局. 香港的規劃和保育正好提供了一個改革的機會和試點.

保育與政改好像是兩碼子的事, 但細心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 政改要處理的不單止是普選時間表的問題, 而是怎樣的政治制度才能提昇目前香港的落伍的執政體制. 而目前的政改討論, 泛民的見步行步普選觀以為普選可以解決目前的施政困局, 這是不負責任的策略, 民間的冷漠反應也說明泛民的困局. 而一直被認為是沒有選票的保育議題所帶來關注, 正好說明香港的政治巳經由政治道德主導走向為具體的施政素質議題. 這也是港人治港的一次意識提昇. 未來的香港選舉文化, 是具體的政策之爭, 而不是以前的政治道德口水戰.

20070806

創意教育

胡恩威

正常的教育体制, 必然會把創意納入在教育裏面. 香港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把創意排拒在其正統教育系統之外. 所以香港的教育沒有把美學有關的學科納入為必修科, 音樂美術表演藝術都成為閒科, 故此大部份香港年青人嚴重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藝術經驗, 對藝術的無知引致了對藝術的誤解, 認為藝術是隨意的, 完全主觀的. 這種誤解也引申到”創意”之上, 香港人常常喜歡用”天馬行空”來形容創意, 而不知道在”天馬行空”之前是需要有基礎的, 創意是透過練習學習和思考培養的.

藝術正正是培養創意的土壤, 藝術本身是一種既抽像但又十分具体的過程, 有技術和技巧, 有思想和分析, 技巧是具体的, 思考是抽像的, 畫一幅畫需要技巧, 但技巧所產生的視覺效果, 包含著抽像的主觀價值. 創意的創和意, 創就是一種具體的行動, 意就是和腦部思想有關. 文字和語言是思想的一種材料, 香港的語文教育只著重所謂的應用的文法教育會話教育而忽視文學教育, 文學本身的不同文体, 如詩歌, 劇本, 散文, 小說, 都是由人以不同的文字技巧結合思考的意念創造出來的, 像唐詩宋詞也是一種中國文化的獨有文字創意, 讀唐詩宋詞不只是學”文法”, 也是在理解文字所產生的情感作用, 像“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是有圖畫的境, 也有著一種緣分難得的意.

香港教育的考試只著重Model Answer的死記而不是思考和研究能力的訓練. 思考和研究正正是培養創意的基本功.

20070801

向星加坡規劃學習

胡恩威

星加坡的城市規劃和公共建築的成功, 來自星加坡領導人, 沒有單一的偏向大地產經濟式的短視城市規劃, 和偏重於保護大業主/地產業利益土地政策, 而是全面配合和協調城市發展與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各種發展的需要. 所以星加坡的文化文物舊區保育政策比香港好, 星加坡的公共房屋設計比香港更人道更環保, 星加坡的城市規劃不是單一的大型樓盤發展, 而是多元化的不同模式的結合, 星加坡的市區緣化和植樹比香港具体和成功.

星加坡早在李光耀時期已經有著一種”人文規劃”的視野, 政治上星加坡沒有香港那樣的民主, 星加坡的民間社會也沒有香港那種批評政府的自由. 但星加坡是一種重高質的知識專政, 所以負責星加坡規劃的官員均是具備國際一流大學的學術背景, 非常重視各種各樣的研究和調查, 並以國際先進都市的規劃為其標準.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 星加坡巳經走上了優質生活城市之路, 近年多次被國際傳媒評為全球優質城市之一, 包括由Wallpaper雜誌創辦人主編的Monocle (http://www.monoclemagazine.com/), 也評定星加坡為全球二十個優質生活城市之一.

香港過去十年政治上是低能民主, 政府是弱智執政, 經濟是下流市場經濟, 文化是低俗極權. 所以香港這個城市才會有著這種劣質城市規劃, 政府官員地產商不負責任地在破壞這個美麗的香港. 星加坡的規劃, 說明了星加坡的執政者是真的愛星加坡, 珍借星加坡, 而香港的執政者和權貴愛的只是錢, 而不是香港. 下一個十年是改變這種不愛香港的風氣, 首先香港人要學習星加坡是如何規劃星加坡的.

20070731

走進人群重要但提昇智能更重要

胡恩威

曾班子走進人群的策略未能解決特區政府目前弱智執政的困局, 弱智來自政府官員嚴重缺乏學術研究能力與及先進的公共管理智識所致, 這是董政府時期沒有處理的後果, 董政府的種種施政失誤, 不是施政方向錯誤, 而是董沒有先處理政府官員的弱智現像, 而強行執行一些港府官員沒有能力執行的政策. 也沒有提供机會讓香港的公務員進行進修, 並引入智識化的決策與及專業的執政. 也沒有真正培養各類公共政策的智庫, 加強大專院校參與各項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決策過程.

“走進人群”和”為人民服務”都只是一種政治公關口號, 具體的政策制定過程不改革, 執行政策的公務員水平不提昇, 施政沒有具體的正面效果. 人民只會對政府有著更大的不滿. 抗爭的行動只會更激烈, 回歸十年後的香港人, 己經沒有了殖民地時期的移民心態, 我們都視香港為永遠的家. 我們都願意為香港付出更大的愛心和努力, 令香港改變, 爭取保衛天星和皇后的朋友的確是很激動, 但因為有情所以才會有著這種熱情和執著, 而目前這個皇后抗爭死局是港府長期的法西斯地產規劃引發出來的.

林局長出席皇后的公共論壇, EQ是很高, 林局長動之以情的講話 ,但內容缺乏說服力, 也沒有對改變目前不合理文物保育和城市規劃, 作出具體的改革行動. 政務官出身的林太根本沒有任向社會運動的歷史, 林太是形式上走進群眾, 但思維上, 根本沒有走進我們這些要求香港城市規劃改革的群眾之中. 但比起董政府, 曾政府是有改進, 但七一以後的公民社會己經啟動, 情況比董時期更復雜.
只有快沒有質的香港公共工程

胡恩威

林太出任發展局局長, 將有助提高香港政府公共建設的興建效率, 長期參與庫務署工作的林太, 對政府各部門的運作和互動非常了解, 庫務署管錢, 有實權, 所有部門都要經庫務署"批錢"才能成事. 政府公共工程近年只講不造, 原因是缺乏明確的計劃和目標. 日前林太到立法會說明未來每年200億公共工程的方針, 立法會也只著重二千一百萬或者是三千萬的上限問題, 與及所謂加快工程上馬.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重點, 質才是重點, 香港的大型公共工程的設計素質與及施工素質才是重點.

董建華時期的公共工程, 常常出現為了花錢而進行的浪費工程, 天橋油白油, 好好的圍欄燈柱拆了又換, 製造大量不應浪廢的建築廢料. 林太要思孝的是如何好好利用每年這二百億元, 來發展香港, 而不是追求快. 而發展的原則應包括以下幾點: 1. 環保: 興建的方法環保, 設計環保, 能源再用, 植樹指標, 環保交通, 垃圾分類. 2. 社區發展 : 規劃的模式應以推動社區發展為原則, 不是豪宅地產為原則, 不是以大商場為唯一的規劃, 小社區, 鄰社精神, 社區互助 3. 創新與創意的發展: 打破目前政府的規劃框框, 建築設計框框, 促進非政府專業和學術的參與, 提昇香港規劃和建築的創意與創新. 4. 就業與經濟 : 創造真正的就業機會, 不是一次過式的短期就業, 而是有著持久生命力的就業生態圈, 發展孝慮的不只是工程的興建所帶來的就業, 而是落成後能否創造真正的就業. 5. 文化保育: 香港都市文化的保存和發展, 舊建築老區的更新而不是消滅.

20070617

香港電影的迷失與中國電影的暴發

胡恩威

香港電影在回歸十年的三千多天, 沒有出現什麼大作品, 無間道是成功的類型片, 而不是大作品, 無間道不能超越香港人那種”沒有對與錯” 的人生哲學. 無間道只強化了一種已接受的意識形態, 而不是探討辯証批評這種香港價值, 無間道第一集是類型片的典範, 視覺風格強烈而統一, 敘事明確. 第二集是電影教父的香港版, 第三集有點像某種歐州藝術片的反傳統說故事的形式. 三集加起來是一種 Mix and Match.

功夫和少林足球是九十年代周式笑片的變種. 沒有什麼社會訊識, 是受曰港漫畫文化的影響, 就是一種不用壓力看的娛樂作品. 神奇的是周成為了中國國內的一個文化英雄, 知識分子的一種偶像. 這種現像說明了中國現在的一種失落狀態, 需要一個像韋小寶的反諷人物來作英雄. 金鏞先生寫鹿鼎記也明言在映射文革, 韋小寶這個人物也有著一種查先生共產理想主義破滅的一種心理產物. 九十年代後期中國進入了市場主義的年代, 知識分子的失落也是更明顯, 周式的反英雄式的英雄成為了一種知識分子的心理策略. 面對中國那種奇持的精神分裂和知行不能合一的體制. 周式英雄成為了一種出路, 但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的演變, 這種逃避主義式的英雄是會變成種多中的一種英雄.

八九+年代的香港電影, 經常把”中國”刻畫成一種負面的形像, 像表姐你好野至特務零零染, 這種意識都是在香港經濟強勢中國弱勢下的產物, 也反映了香港人潛意識上對回歸的恐懼和看不起窮中國. 周星馳的早期作品如賭神也經常拿當時的來港移民人物開玩心.

周星馳以喜劇形式表達一種”恐懼中國恐懼回歸”, 王家衛用的是愛情, 不可能的愛情impossible love, love is impossible 愛情是不可能的, 是王家衛導演九七前後作品的命題. 充滿著一種無奈, 憒憾, 無力感, 認命, 失落. 這也反映著香港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一種心態, 八九以後回歸只是商界和中央之事, 香港在九七的經濟泡沬, 天天有酒天天醉的紙醉金迷. 越接近九七王導演的作品越是悲觀, 東邪西毒, 春光乍洩, 花樣年華……. 都是關於不可能的愛. 這種對號入座的說法不空穴來風, 香港文藝青年界對王電影的喜愛, 是反映著一種無奈心理.一種無力無奈失落的心理, 歐美文化電影圈對王氏電影的嘉許和熱愛, 一方面是東方主義的蘇絲黃藝術電影版, 一方面也是一種現代文明人對愛情無奈的一種悲嗚. 而這種悲嗚也在九+年代沒的中國, 產生共嗚, 王導演成為了周先生以外的另一個選擇. 兩者外表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文藝, 一個通裕, 但兩者背後都是有著一種對現實無奈與逃避的心理狀態.

九+年代沒期中國經濟進入起飛期, 而香港在踏入二干年後, 正面對長期經濟發展的泡沫危機, 而香港電影並沒有在黃金期時, 進行工業化, 國際化, 在投資集資, 人材培訓, 題材開發, 發行與電影院經營進行現代化專業化. 七八十年電視與電影業的互動, 電視作為培養電影人的功能, 也隨著邵逸夫爵士入主無線, 麗的轉為亞視, 佳視結業等種種原因而結束. 沒有人材沒有新意念, 香港電影業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但香港電影不會消失, 香港的自由和國際環境仍然容許一種具自我的電影人存在. 面對荷里活大片的挑戲, 香港電影重振雄風是不太可能, 香港有可能像英國電影一樣, 為荷里活提供一些人材和意念, 實際上荷里活已拿控了全球主要電影市場的運作. 對香港電影來說, 中國市場只是一種幻覺, 美麗的誤會. 中國目前的體制是不太容許香港電影自由發揮, 周星馳先生背後沒有國際公司的支持也難全面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電影在二零零年後的市場化, 只是一種政治上的遊戲. 由國營的文藝主導到市場的通裕主導, 背後總是有著一種政治控制. 中國電影人不可以為藝術而藝術, 不可以為市場而市場. 中國的電影越來越江湖化, 財大氣粗的語境. 最”成功”的電影人張導演, 成功不在於作品, 而在於操作在後臺的興建和擴展. 中國近年的暴發也造就了暴發電影的出現, 鬥成本鬥明星鬥大鬥誇鬥豪, 夜宴, 英雄, 黃金甲……種種大片, 拿所謂中國歷史作門面, 拿經典作話題, 實質都是暴發幻想片, 政治上是最安全最正確. 這些大片不能在國際影展揚威, 是因為這些電影就像一些翻版勞力士, 很遠很遠很遠很遠的看還可以, 近一點點看也知道是假貨. 馮導演在訪問說史詩片epic 不難拍, well 能夠說出這句話也知道馮導演不知什麼是epic, 史詩大片孝慮的不是難和易, 史詩片要做到的是有著一種對大時代批判和反醒的視野, 有著一種氣度, 看全局但也有細節, 是人本的, 不是以市場為本. 馮導和張導可能都誤會了史提芬史保拍的是epic. 就像有很多中國人和香港人以為 Phantom of the opera 是 opera 歌劇一樣. Phantom of the opera 是 Musical 音樂劇不是 opera 歌劇. 這種文化暴發背後是一種文化自卑, 但結果是身上穿滿了LV , 手上拿著LV袋, 但看上去也像是A貨.

20070527


香港公共廣播的困局與机遇

胡恩威

我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的成員。我答應參與,是因為委員會的任務是研究香港來的公共廣播服務, 而我一直都是支持設立獨立於政府以外的公共廣播機構, 我期望能以我的文化藝術教育背景, 與及對公營廣播機構的認識和經驗。提出香港未來公營廣播的發展建議。

我堅信只有一個獨立於政府体制之外的公營廣播機構, 才能真正保障公營廣播的素質和自由。

港台的電台電視節目對我的成長有着極重要的影響,我現在還記得當年潘超強先生主持的天文學電台節目,啟蒙了少年的我對數學和哲學的興趣。我期望現在和未來的年輕人也可以有着更多被啟蒙的机會, 對學習知識對理解人生對明白世界,有着更大的熱情更大的理想。

我也明白自前香港缺乏理性和互信的政治文化, 特首和其政府缺乏真正民意受權之下, 有關公營廣播和港台的未來, 很容易成為一種陰謀論式的政治角力。 我也有一些朋友認為我會被政府利用, 收拾港台。

我從來對政府都沒有幻想, 也沒有偏見。我相信政府的行為是一種社會互動的產物。我也相信政府有着更低調和方便的方法,收拾港台。這次高調公開的檢討正好讓社會和公衆,探討未來公共廣播的路向。

這次檢討工作的重要性, 在於為香港未來的公共廣播服務提供了一個討論基礎, 但要具体落實, 香港政府仍需進一步進行詳細的研究。這次檢討令我有一些体會。首先是政府官員也好,議員也好,資深的傳媒工作者也好,社會人仕也好。嚴重缺乏對公共廣播的認識和理解,對於近年國際間公共廣播的最新發展也是極不理解。故此這次檢討所進行的小組討論和國際研討會,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机會。但我們要走的路仍然很長。

報告發表以後, 殺港台成為了一個新聞話題, 我也多次被一些朋友質疑我被政府利用, 成為了殺港台的幫兇。這種看法我是不能贊成的, 我認為只要新的公營廣播体制是建全的話, 自然會把港台的建康力量和價值吸納過來, 故此我們應該集中力量研究和設立一個建全的体制, 而不是弄一些感性的抗爭。這些抗爭只可以為傳媒提供一些新聞, 讓一些政客發表一些意見, 讓問責官員和官僚找到不做實事的藉口。

委員會不支持由港台直接轉型, 我是讚成的. 這建議也是構成委員會被指"殺港台"的”罪証”. 我讚成不由港台直接轉型, 是因為由港台直接轉型, 將會令設立新架構的過程更困難. 港台目前的江湖地位, 是在張敏儀強勢領導下的產物, 張敏儀離任以後, 港台已經出現被陰乾或自我陰乾的情況, 多次財務事件更令港台員工士氣低落, 公眾形像受損. 以目前港台領導層的政治能量, 根本不能夠獨立處理在籌組新架構時所面對的各種的政治壓力, 而目前港台的親泛民主派形像, 若由港台直接轉型, 更會令其他政治派別以各種陰謀論, 令新架構的成立帶來更多破壞性的政治角力. 以一張白紙的模式來規劃新架構, 是最乎合香港整體利益. 新架構的中立性專業性和認受性才能獲得保傽. 而港台的同仁更可以有更大的空間, 參與監督新架構的過程. 港台面對的困局是, 若港台以目前的公務員架構運作下去, 更容易被”當權者”陰乾. 泛民主派和知識界對港台的支持, 是正確的. 高調要求由港台轉型作為一種政治上的角力, 是可以理解. 但要設立一個建全的問責和營運架構, 才是重點.


香港傳媒目前最大的危机是傳媒工作者質素下降, 原因是沒有建全的傳媒經營文化, 商業傳媒只把記者當成一種即用即棄的工具,資深記者越來越少, 把記者作為終身事業也很困難。從事電影和電視製作的也面對極大的困難, 投資文化單一低俗,題材也是單一低俗。香港根本沒有一個建全的環境, 讓香港的傳媒產業和工作者, 有着建康的發展空間。而最終受害的也是香港人, 大家看看現在的八卦狗仔傳媒獨大鬥大, 年輕人天天看見的聽看的都是八卦, 政治娛樂都是八卦。

造成這種現像的主要原因是香港沒有一套全面的廣播政策, 當中包括發牌制度落伍, 大專傳媒廣播專業培訓研究系統支援不足, 中小學基礎人文傳媒教育失缺, 公營廣播系統遲遲未能啟動, 導致香港傳媒市埸失調走火入魔。更要命的是香港原有的多元傳媒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像。

故此, 香港的公營廣播應該是一個平台, 讓具備理想和能力的傳媒工作者, 自由發揮和發展。記者, 編劇, 導演, 演員和種種傳媒專業, 可以從事各式各樣的創作。讓市民可以在低俗傳媒以外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並進一步提昇香港傳媒專業的國際影響力。

但要達到這個理想, 首要是一個建全的体制和完備的條例, 與及足夠的時間和資源, 進行策劃和組織班底的工作。這個新架構不應成為任何一種政冶勢力或意識形態的口舌, 這個平台應該讓不同政見不同美學觀不同價值觀的交流和表達。 正正如此, 港台員工的積極參與是重要的, 但社會各界人仕的支持更為重要。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及支援也是必要, 這是香港第一次設立公營廣播機構, 香港必需派員到海外不同公營廣播機構長期學習實習。香港才能培訓公營廣播所需的各種人才, 並能令香港的公營廣播達致國際水平。只有建立一個具備國際公營廣播營運模式和人才庫的體制, 香港的公營廣播才能真正保傽言論自由, 促進創新和多元. 並為中國未來的公營廣播提供示範和參孝作用.

20070512

小題大做

胡恩威

中大學生報風月版是一種小題大做的八卦新聞。若果大家是真的關心中大,便應關注近年中大不再重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惡行。現在的中文大學和創校時的中大是兩回事,中大的創校精神是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和承傳為使命。

但現在的中大已經轉型為一所官僚大學,和港大一樣重醫科工科商科而輕人文藝術社會科學,中大校訓的博文約禮只是一種沒有靈魂的四字詞。中大本來是新儒學的基地,香港哲學研究的重鎮。但自從九十年代李國章年代開始,中大開始被異化為一所沒有人文精神的大學。歷史系沒有了,藝術系像家破屋,學生連像樣的工作室也沒有。

現在香港社會的全面八卦化,是香港大專院校輕視人文社會藝術的惡果,因為大學和大學生應該是有守護和發展人文社會的責任。但現時香港的大學根本在把人文學科邊沿化。大學生的精神導師就是八卦化的娛樂圈。

八卦文化的價值觀,是為了自身利益,不擇手段, 說謊話, 不負責任, 只會要求他人,而不會要求自己, 總言之,八卦是一種只會利用道德來建立自已利益的自私行為。欺善怕惡。自己做壞事但表面要當好人。

那些對中大學生報風月版的批評, 是典型的八卦式批評 , 利用了道德而作出指責, 但對於形成這種學生的社會土壤視而不見 , 沒有任何行動去改變。像代表教育界的張文光議員 ,根本只在保護教育界的概得利益,而沒有任何教育理想和視野。也沒有好好研究香港的教育政策, 只會在有事件出現, 才作反應。十分被動和不負責任。

20070418

我的十年

胡恩威

九七年七月一日那一天我和一些进念的朋友租了一量旅游巴。还游了香港九龙新界一周。那天下着大雨。很大的雨或者已经预示着香港这十年的风风雨雨。那时候新机场刚好落成。我们在青马大桥的观光抬拍了一张照。我们到元朗吃鱼蛋粉,我们到山顶看着香港下大雨,我们在城门水塘看风景,我們穿過香港的大街小卷, 后皇大道, 彌敦道, 英皇道, 公主道………十年过去了。十年前我二十九岁, 九八年三十岁生日也忘记了是怎样过的。明年我就是四十岁了。我仍没有四十而立的感觉和准备。

这十年我做过些什么?出版了四本书,导编了二十几个舞台作品。寫了十個劇本, 策划了一次香港泊林的文化活动。在油街和牛棚弄了一些艺术空间辨了一些讲座。在中国设计了一些房子。在报纸杂志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评论文章,到了一些地方旅行看了二百多本书四百多套电影电视。換了十部手機, 上了二千多小時的網, 喝了三干多公升的水, 是的, 这十年我活得很充实很愤怒很快乐很悲哀很失落很美丽。我变了,白头发开始多了,体重也增多了十多磅。我身边的朋友也在改变。身体面貌的改变。性情的改变,不过有些人的性格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我想我也是这种人。我这种得罪人多称呼人少的性格这十年都没有变过。我也不想改变也不会改变。

我对香港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都是悲观的,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会引领这个文明的没落。因为这个制度带来的只有物质宫能的进步,而不是精神和人文的进步。追求无止境的经济发展,兴建更多更高的大楼,更大的商場, 更快更广的互联纲,更小更轻便的手机, 更多的盲目消費, 更多不負責任的傳媒. 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破壞. 香港的情况更加严重,香港人是完全不太自觉目前这个世界发展的困局,这个政府只有为制度而制度,只顾程序而不顧後果,人不重要,人为制度服务,香港人容易放弃理想喜欢找藉口认命,香港人尤其是政府高宫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自观与自省。但香港的建制过分被保护太多自满自大,被批评时总是刚服自用自悲自怜。他们都忘记了精英的责任和应有的人文理想。

我这些被香港称为文化人的其实是邊迨人的代号。在香港沒有經濟效益就是罪人.我是完全自觉文化人作为建制多元化口号装饰品的命运。我悲观但我不会消极我也不要成为一个犬儒分子。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格分裂性格的人。我沒有這種看透世情的造化. 我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怎至是四十年。也是要活着清酲活着积极。努力創作努力生活, 面对世界的终结或者是新世界的开始。